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地下水流场及溶质运移模拟的发展 | 第11-13页 |
1.2.2 地下水石油污染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基础理论 | 第17-26页 |
2.1 NAPL包气带运移规律及计算模型 | 第17-18页 |
2.2 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及方法原理 | 第18-26页 |
2.2.1 Visual MODFLOW 2011.1简介 | 第19-24页 |
2.2.2 MT3D简介 | 第24-26页 |
3 研究区地理及水文地质概况 | 第26-34页 |
3.1 地理概况 | 第26-28页 |
3.1.1 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 | 第26-27页 |
3.1.2 地形地貌 | 第27页 |
3.1.3 气候气象及水文潮汐 | 第27-28页 |
3.2 地质概况 | 第28-29页 |
3.2.1 地层 | 第28页 |
3.2.2 地质构造 | 第28-29页 |
3.3 水文地质概况 | 第29-32页 |
3.3.1 研究区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划分 | 第29-31页 |
3.3.2 研究区地下水特征 | 第31页 |
3.3.3 研究区补、径、排条件 | 第31-32页 |
3.3.4 工作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 第32页 |
3.4 包气带环境条件及特征 | 第32-34页 |
3.4.1 包气带的岩性及厚度 | 第32页 |
3.4.2 包气带渗透性 | 第32-34页 |
4 地下水流场数值模型建立及校正识别 | 第34-46页 |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34-35页 |
4.2 地下水流场数学模型 | 第35-36页 |
4.3 地下水流场数值模拟 | 第36-39页 |
4.3.1 研究区范围及网格剖分 | 第36-37页 |
4.3.2 边界条件的输入 | 第37页 |
4.3.3 水文地质参数 | 第37-38页 |
4.3.4 源汇项处理 | 第38页 |
4.3.5 初始水头输入 | 第38-39页 |
4.3.6 模拟时间的离散 | 第39页 |
4.3.7 水头随时间变化求解程序包的选择 | 第39页 |
4.4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39-40页 |
4.5 模型参数率定 | 第40-44页 |
4.6 水均衡分析 | 第44-46页 |
5 地下水石油污染数值模拟与预测 | 第46-72页 |
5.1 苯储罐泄漏事故污染模拟与预测 | 第46-59页 |
5.1.1 苯储罐泄漏事故污染源概化 | 第47页 |
5.1.2 包气带模型污染源概化 | 第47-49页 |
5.1.3 苯物理化学性质参数及包气带主要参数 | 第49页 |
5.1.4 苯储罐泄漏事故包气带运移模拟计算 | 第49-53页 |
5.1.5 苯储罐泄漏事故溶质运移数值模型建立 | 第53-55页 |
5.1.6 苯储罐泄漏事故溶质运移数值模型计算 | 第55-57页 |
5.1.7 苯储罐泄漏事故污染预测 | 第57-59页 |
5.2 隔油池风险事故污染模拟与预测 | 第59-66页 |
5.2.1 隔油池风险事故污染源概化 | 第59-61页 |
5.2.2 隔油池风险事故溶质运移数值模型建立与计算 | 第61页 |
5.2.3 隔油池风险事故污染预测 | 第61-66页 |
5.3 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 第66-72页 |
5.3.1 包气带污染控制措施 | 第66-67页 |
5.3.2 含水层污染防治措施 | 第67-68页 |
5.3.3 地下水风险事故治理方案 | 第68-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