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自然科学总论论文--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自然科学史论文

民国时期的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目录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选题旨趣与研究价值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9-13页
        1.2.1 国内相关研究第9-10页
        1.2.2 国外相关研究第10-11页
        1.2.3 民国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的相关文献第11-13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3-14页
    1.4 创新点第14-15页
第2章 民国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兴起第15-21页
    2.1 工程师与工程师学会第15-16页
        2.1.1 工程师的概念第15页
        2.1.2 工程师学会的概念与特征第15-16页
    2.2 民国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兴起的背景第16-18页
        2.2.1 民国时期工程师学会产生的三条途径第16-17页
        2.2.2 民国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兴起的社会条件第17-18页
        2.2.3 民国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兴起的工程需要第18页
    2.3 民国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基本情况第18-21页
        2.3.1 民国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的规模与分布第18-19页
        2.3.2 民国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的类型与特征第19-21页
第3章 民国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发展的阶段性第21-26页
    3.1 辛亥革命与中国工程师学会第21-22页
        3.1.1 辛亥革命催生的中华工程学会第21页
        3.1.2 辛亥革命后中国工程师学会的活动第21-22页
    3.2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工程师学会第22-23页
        3.2.1 抗战中发展的各专门学会第22-23页
        3.2.2 抗战中中国工程师学会的作用第23页
    3.3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工程师学会第23-24页
        3.3.1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学术活动第23-24页
        3.3.2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的人才培养第24页
    3.4 迁台后的中国工程师学会第24-26页
        3.4.1 迁台后中国工程师学会的组织形式第24-25页
        3.4.2 迁台后中国工程师学会的活动内容第25-26页
第4章 民国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的作用第26-33页
    4.1 塑造了中西融合的工程观第26-29页
        4.1.1 西方工程观的涌入第26-27页
        4.1.2 中国传统工程观第27-28页
        4.1.3 吸收与传承第28-29页
    4.2 推动工程教育的发展第29-31页
        4.2.1 工程教育的历程第29-30页
        4.2.2 民国时期工程教育的发展第30-31页
    4.3 推进中国的工程实践第31-33页
        4.3.1 西方建筑风格的引入第31-32页
        4.3.2 中式传统建筑风格的主要特点第32-33页
第5章 民国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对当代的启示第33-37页
    5.1 民国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历史贡献第33-34页
    5.2 民国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历史局限性第34-35页
        5.2.1 管理形式的非规范化第34-35页
        5.2.2 活动内容的单一化第35页
        5.2.3 地区分布的非均衡化第35页
    5.3 建国后大陆工程师学会的发展第35-37页
        5.3.1 管理形式的规范化第35页
        5.3.2 活动内容的趋于多元化第35-36页
        5.3.3 地区发展逐渐的广泛化第36-37页
第6章 结论第37-39页
    6.1 特殊背景下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兴起第37页
    6.2 民国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发展具有阶段性第37页
    6.3 民国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第37-39页
参考文献第39-41页
致谢第41-42页
作者简介第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下一篇:中美慈善法律制度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