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有机过氧化物引发的偏氟乙烯高、中温分散聚合及低温溶液聚合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引言第10-12页
第2章 聚偏氟乙烯树脂的性能、制备及应用第12-32页
    2.1 聚偏氟乙烯(PVDF)的特点第12-13页
    2.2 聚偏氟乙烯树脂的发展、应用及生产第13-15页
        2.2.1 聚偏氟乙烯树脂的发展第13页
        2.2.2 聚偏氟乙烯树脂的应用现状第13-15页
        2.2.3 聚偏氟乙烯树脂的生产状况第15页
    2.3 聚偏氟乙烯的制备第15-24页
        2.3.1 偏氟乙烯的聚合方法第15-20页
        2.3.2 分散聚合第20-24页
    2.4 聚偏氟乙烯的结构第24-32页
        2.4.1 晶型第24-27页
        2.4.2 链结构第27页
        2.4.3 端基第27-32页
            2.4.3.1 端基类型第27-29页
            2.4.3.2 端基的影响第29-32页
第3章 实验第32-36页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第32-33页
        3.1.1 实验原料与试剂第32页
        3.1.2 实验仪器第32-33页
    3.2 偏氟乙烯的聚合过程第33页
        3.2.1 偏氟乙烯的分散聚合第33页
        3.2.2 偏氟乙烯的溶液聚合第33页
    3.3 含氟引发剂的制备第33-34页
    3.4 产物的表征第34-36页
        3.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34页
        3.4.2 示差扫描量热仪(DSC)第34页
        3.4.3 热失重仪器(TG)第34-35页
        3.4.4 核磁共振(NMR)第35页
        3.4.5 凝胶色谱(GPC)第35页
        3.4.6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FT-IR)第35页
        3.4.7 激光粒度仪(LS)第35页
        3.4.8 X射线衍射(XRD)第35-36页
第4章 偏氟乙烯分散聚合的粒子成核及生长第36-64页
    4.1 引言第36页
    4.2 成核第36-39页
    4.3 生长第39-52页
        4.3.1 各种因素下的粒径变化过程第39-49页
            4.3.1.1 分散剂的影响第39-42页
            4.3.1.2 引发剂的影响第42-45页
            4.3.1.3 反应压力的影响第45-48页
            4.3.1.4 对粒径的综合影响第48-49页
        4.3.2 单位体积乳胶粒数(N_p)的变化过程第49-51页
        4.3.3 形貌的变化第51-52页
    4.4 其它性质的变化第52-62页
        4.4.1 分子量的变化第53-54页
        4.4.2 结晶行为的变化第54-59页
        4.4.3 链结构的变化第59-62页
    4.5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5章 偏氟乙烯分散聚合的反应动力学第64-89页
    5.1 引言第64页
    5.2 分散聚合速率模型第64-67页
    5.3 单位体积乳液的乳胶粒数(N_p)第67-75页
        5.3.1 亨利系数(K_H)第67-68页
        5.3.2 高温引发剂体系的N_P第68-71页
        5.3.3 中温引发剂体系的N_P第71-75页
    5.4 偏氟乙烯分散聚合的反应速率第75-86页
        5.4.1 高温体系的反应速率第75-80页
        5.4.2 中温体系的初期速率研究第80-86页
    5.5 单体在反应区和水相的分配系数(α)第86-87页
    5.6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6章 含氟引发剂引发的偏氟乙烯溶液聚合第89-107页
    6.1 引言第89-90页
    6.2 双全氟-2-正丙氧基丙酰过氧化物引发的偏氟乙烯均聚第90-97页
        6.2.1 引发剂的表征和作用机理第90-92页
        6.2.2 均聚物的核磁表征第92-96页
        6.2.3 聚合机理第96页
            6.2.3.1 链引发阶段第96页
            6.2.3.2 链增长阶段第96页
            6.2.3.3 链终止阶段第96页
        6.2.4 分子量的确定第96-97页
        6.2.5 均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第97页
    6.3 双全氟-2-正丙氧基丙酰过氧化物引发的VDF与PPVE共聚第97-101页
        6.3.1 共聚物的核磁表征第97-98页
        6.3.2 共聚动力学第98-100页
        6.3.3 共聚物分子量的确定第100页
        6.3.4 PPVE玻璃化转变温度的确定第100-101页
    6.4 双全氟-2-正丙氧基丙酰过氧化物引发的VDF与PMVE共聚第101-106页
        6.4.1 共聚物的核磁表征第101-102页
        6.4.2 共聚动力学第102-104页
        6.4.3 共聚物分子量的确定第104-105页
        6.4.4 PMVE玻璃化转变温度的确定第105-106页
    6.5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07-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附录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催化裂化单事件微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
下一篇:2-氨基噻唑(烷)类化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