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移动支付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 第11-13页 |
1.1.2 全球移动支付发展水平差异巨大 | 第13页 |
1.2 研究的基本概念 | 第13-17页 |
1.2.1 移动支付 | 第13-15页 |
1.2.2 社交网络 | 第15-16页 |
1.2.3 移动社交支付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3.2 理论意义 | 第18页 |
1.3.3 实践意义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19-21页 |
1.4.1 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2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 第20-21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2-33页 |
2.1 移动支付理论 | 第22-27页 |
2.1.1 国外移动支付文献研究 | 第22-25页 |
2.1.2 中国移动支付文献研究 | 第25-27页 |
2.2 创新扩散理论 | 第27-29页 |
2.3 理性行为理论 | 第29-30页 |
2.4 技术接受模型 | 第30-33页 |
第三章 移动社交APP以及其支付功能 | 第33-36页 |
3.1 移动社交APP的概念及其研究现状 | 第33页 |
3.2 移动社交APP的支付功能 | 第33-36页 |
3.2.1 移动社交APP支付功能的发展概况 | 第34-35页 |
3.2.2 移动社交APP支付功能的前景分析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研究设计和移动社交用户APP接受行为模型的构建 | 第36-46页 |
4.1 使用者特性 | 第38-40页 |
4.2 感知产品属性 | 第40-46页 |
4.2.1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 | 第41页 |
4.2.2 感知风险 | 第41-44页 |
4.2.3 感知娱乐性 | 第44页 |
4.2.4 社会影响 | 第44-45页 |
4.2.5 问卷的设计与回收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数据统计与实证分析 | 第46-63页 |
5.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6-48页 |
5.1.1 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 第46-47页 |
5.1.2 样本的移动社交支付APP使用行为分析 | 第47-48页 |
5.2 各个指标的因子得分 | 第48-50页 |
5.3 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50-57页 |
5.3.1 量表的信度检验 | 第50-53页 |
5.3.2 量表的效度检验 | 第53-57页 |
5.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第57-61页 |
5.5 实证结果分析讨论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3-6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6.2 管理启示 | 第64-65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65-68页 |
6.3.1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 第65-66页 |
6.3.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75-78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页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