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铁路建设需要巨额资金支持 | 第11-12页 |
1.1.2 我国铁路融资现状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15-1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7-27页 |
2.1 可转换债券的理论概述与发展情况 | 第17-23页 |
2.1.1 可转换债券的理论概述 | 第17页 |
2.1.2 可转换债券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3 国内外可转换债券发展情况 | 第21-23页 |
2.2 铁路运输业融资情况研究 | 第23-27页 |
2.2.1 国外铁路运输业融资概况 | 第23-25页 |
2.2.2 我国铁路运输业融资概况 | 第25-27页 |
3 我国已发行的可转换债券分析 | 第27-35页 |
3.1 柳工发行可转换债券分析 | 第27-29页 |
3.1.1 发行情况 | 第27-28页 |
3.1.2 柳工可转债发行前后的对比分析 | 第28-29页 |
3.2 隧道股份和徐工机械可转换债券分析 | 第29-33页 |
3.2.1 发行基本情况 | 第30-31页 |
3.2.2 可转债发行前后对比分析 | 第31-33页 |
3.3 我国已发行可转债的特点和借鉴意义 | 第33-35页 |
3.3.1 发行可转换债券不影响公司的发展能力 | 第33页 |
3.3.2 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与固定资产比率关系不大 | 第33页 |
3.3.3 资产负债率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 | 第33页 |
3.3.4 可转债发行条款设计雷同率较高 | 第33-34页 |
3.3.5 筹集资金的基本流向公司主营业务项目 | 第34-35页 |
4 大秦铁路可转换债券融资可行性分析 | 第35-49页 |
4.1 大秦铁路融资需求 | 第35-36页 |
4.2 发行可转债与其他融资方式的比较 | 第36-39页 |
4.2.1 与内源融资比较 | 第36-37页 |
4.2.2 与纯债权融资的比较 | 第37-39页 |
4.2.3 与股票融资的比较 | 第39页 |
4.3 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条件 | 第39-40页 |
4.4 发行可转换债券可能面临的风险 | 第40-42页 |
4.4.1 经营风险 | 第40-41页 |
4.4.2 与可转债相关的风险 | 第41-42页 |
4.5 大秦铁路发展前景分析 | 第42-44页 |
4.6 发行可转换债券的财务分析 | 第44-48页 |
4.6.1 资产结构分析 | 第44-45页 |
4.6.2 负债结构分析 | 第45-46页 |
4.6.3 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分析 | 第46-48页 |
4.7 发行可转债融资对大秦铁路财务状况的影响 | 第48-49页 |
4.7.1 对财务成本的影响 | 第48页 |
4.7.2 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 第48-49页 |
5 大秦铁路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条款设计 | 第49-63页 |
5.1 发行时机的选择 | 第49-52页 |
5.2 发行规模、发行期限和面值 | 第52页 |
5.3 票面利率 | 第52-54页 |
5.4 转股价格 | 第54-60页 |
5.4.1 转股价格 | 第54-56页 |
5.4.2 股票期权的计算 | 第56-58页 |
5.4.3 纯债券价值计算 | 第58-59页 |
5.4.4 转股价格的调整和计算方式 | 第59页 |
5.4.5 转股价格向下修正条款和回售条款 | 第59-60页 |
5.5 赎回条款 | 第60-63页 |
5.5.1 到期赎回条款 | 第61页 |
5.5.2 有条件赎回条款 | 第61-63页 |
6 结论 | 第63-6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3-65页 |
6.1.1 发行条款应结合公司基本面来设置 | 第63-64页 |
6.1.2 发行条款应该结合市场环境因素来确定 | 第64-65页 |
6.1.3 发行条款设计应注意差异化 | 第65页 |
6.2 研究特点 | 第65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A | 第69-70页 |
附录B | 第70-7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7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