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三叠系延长组长8储层特征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前言 | 第7-11页 |
1 选题依据 | 第7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3 研究内容 | 第8页 |
4 工作量完成情况 | 第8-9页 |
5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9-11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1-13页 |
1.1 地理概况 | 第11页 |
1.2 区域地质 | 第11-12页 |
1.3 构造特征 | 第12页 |
1.4 地层对比划分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储层成因类型及特征 | 第13-21页 |
2.1 沉积类型 | 第13-15页 |
2.1.1 水下分流河道 | 第13-14页 |
2.1.2 河口坝 | 第14-15页 |
2.1.3 滩坝 | 第15页 |
2.2 储层展布特征 | 第15-18页 |
2.2.1 长 81储层剖面特征 | 第15-16页 |
2.2.2 长 82储层剖面特征 | 第16-18页 |
2.2.3 长 8 储层平面分布特征 | 第18页 |
2.3 储层成因模式 | 第18-21页 |
2.3.1 西北和西部体系沉积模式 | 第18-19页 |
2.3.2 西南体系沉积模式 | 第19-20页 |
2.3.3 长 82沉积模式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21-27页 |
3.1 储层岩石类型 | 第21-23页 |
3.1.1 西北体系 | 第21-22页 |
3.1.2 西部体系 | 第22页 |
3.1.3 西南体系 | 第22-23页 |
3.2 储层粒度特征 | 第23-24页 |
3.2.1 西北体系 | 第23-24页 |
3.2.2 西部体系 | 第24页 |
3.2.3 西南体系 | 第24页 |
3.3 储层分选特征 | 第24-27页 |
3.3.1 西北体系 | 第25页 |
3.3.2 西部体系 | 第25-26页 |
3.3.3 西南体系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储层孔隙类型与结构特征 | 第27-32页 |
4.1 孔隙类型 | 第27-28页 |
4.2 孔隙分布特征 | 第28-29页 |
4.3 孔隙结构特征 | 第29-32页 |
第五章 储层成岩作用 | 第32-52页 |
5.1 成岩作用类型 | 第32-39页 |
5.1.1 压实作用 | 第32-34页 |
5.1.2 胶结作用 | 第34-35页 |
5.1.3 溶蚀作用 | 第35-36页 |
5.1.4 绿泥石粘土膜胶结作用 | 第36页 |
5.1.5 高岭石的沉淀充填作用 | 第36-37页 |
5.1.6 伊利石沉淀充填作用 | 第37-39页 |
5.2 成岩阶段的划分及特征 | 第39-43页 |
5.2.1 成岩阶段的确定 | 第39-41页 |
5.2.2 成岩阶段的划分 | 第41-43页 |
5.3 不同地区成岩序列 | 第43-45页 |
5.3.1 西北体系典型成岩序列 | 第43-44页 |
5.3.2 西部体系典型成岩序列 | 第44-45页 |
5.3.3 西南体系典型成岩序列 | 第45页 |
5.4 成岩相划分原则与评价方法 | 第45-52页 |
5.4.1 成岩相类型及其特征 | 第45-47页 |
5.4.2 成岩相剖面和平面展布特征 | 第47-52页 |
第六章 储层物性特征 | 第52-61页 |
6.1 长 81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特征 | 第52-53页 |
6.2 长 82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特征 | 第53-55页 |
6.3 长 81各体系储层物性分相对比 | 第55-58页 |
6.4 长 82各体系储层物性分相对比 | 第58-61页 |
第七章 储层综合评价 | 第61-64页 |
7.1 储层分类评价原则与标准 | 第61-62页 |
7.2 有利储层分布预测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发表论文 | 第73-74页 |
详细摘要 | 第74-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