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高速电主轴概述 | 第10-12页 |
1.2.2 高速电主轴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机械可靠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高速电主轴可靠性分析基本方法 | 第16-27页 |
2.1 可靠性分析基本方法 | 第16-23页 |
2.1.1 应力强度模型 | 第16-17页 |
2.1.2 概率有限元法 | 第17-20页 |
2.1.3 响应面法 | 第20-23页 |
2.2 高速电主轴失效形式分析 | 第23页 |
2.3 高速电主轴刚度要求判定方法 | 第23-24页 |
2.4 高速电主轴共振要求判定方法 | 第24页 |
2.5 高速滚动轴承的接触可靠性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2.5.1 接触有限元算法 | 第24-26页 |
2.5.2 高速滚动轴承接触问题的参数选取 | 第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高速电主轴关键零部件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 第27-40页 |
3.1 高速电主轴的结构特点 | 第27-30页 |
3.1.1 高速电主轴总体布局 | 第27-29页 |
3.1.2 高速电主轴工作原理 | 第29-30页 |
3.2 参数化模型建立的必要性及随机变量参数的确定 | 第30-31页 |
3.3 关键零部件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 第31-39页 |
3.3.1 转轴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 第31-33页 |
3.3.2 轴承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 第33-35页 |
3.3.3 主要功能部件装配模型的建立 | 第35-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基于Pro/E二次开发技术的高速电主轴参数化软件设计 | 第40-51页 |
4.1 Pro/E的二次开发技术 | 第41-43页 |
4.1.1 用VC创建应用程序基本框架 | 第41-42页 |
4.1.2 注册文件及Pro/TOOLKIT应用程序的运行 | 第42-43页 |
4.2 使用MFC的可视化对话框技术 | 第43-47页 |
4.2.1 创建对话框的一般步骤 | 第43-44页 |
4.2.2 模式对话框的设计 | 第44页 |
4.2.3 装配体远程参数控制的实现 | 第44-47页 |
4.3 软件的主要功能模块 | 第47-48页 |
4.4 软件的应用过程 | 第48-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高速电主轴可靠性仿真 | 第51-76页 |
5.1 高速电主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1-56页 |
5.1.1 高速电主轴有限元模型导入 | 第51-52页 |
5.1.2 单元类型的选择 | 第52-54页 |
5.1.3 材料属性及网格划分 | 第54-55页 |
5.1.4 约束及加载 | 第55-56页 |
5.2 高速电主轴系统的刚度可靠性计算 | 第56-64页 |
5.2.1 基于响应面法的高速电主轴刚度可靠性分析 | 第56-61页 |
5.2.2 基于ANSYS/PDS模块的高速电主轴刚度可靠性分析 | 第61-64页 |
5.3 高速电主轴系统的共振可靠性计算 | 第64-71页 |
5.3.1 ANSYS模态分析的基本方法 | 第65-66页 |
5.3.2 高速电主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模态分析 | 第66-68页 |
5.3.3 基于ANSYS/PDS模块的高速电主轴共振可靠性分析 | 第68-71页 |
5.4 高速滚动轴承的接触可靠性分析 | 第71-75页 |
5.4.1 基于ANSYS的滚动轴承有限元分析 | 第71-73页 |
5.4.2 基于响应面法的滚动轴承可靠度计算及灵敏度分析 | 第73-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