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债规模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9-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国债形成的机理 | 第16-25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主观负债 | 第16-18页 |
2.2.1 维持较高的福利水平 | 第16-17页 |
2.2.2 大规模引资发展经济 | 第17-18页 |
2.2.3 维持高度自由市场经济 | 第18页 |
2.3 客观负债 | 第18-21页 |
2.3.1 应对超常经济与社会状态的需要 | 第18-19页 |
2.3.2 满足经济政策的需要 | 第19-21页 |
2.3.3 提供公共品与完善基础设施的需要 | 第21页 |
2.4 负债率的经济意义 | 第21-23页 |
2.4.1 内债负债率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 | 第22页 |
2.4.2 外债负债率影响国际资源利用程度 | 第22-23页 |
2.4.3 总体负债率影响经济目标的实现 | 第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3章 制约中国国债规模的因素 | 第25-39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国债指标对国债规模的制约 | 第25-34页 |
3.2.1 居民应债能力指标的制约 | 第25-26页 |
3.2.2 赤字率与国债负担率指标的制约 | 第26-30页 |
3.2.3 债务依存度指标的制约 | 第30-32页 |
3.2.4 外债债务指标的制约 | 第32-34页 |
3.3 国债结构对国债规模的制约 | 第34-37页 |
3.3.1 内债结构的制约 | 第34-35页 |
3.3.2 外债结构的制约 | 第35-36页 |
3.3.3 内债规模与外债规模结构的制约 | 第36页 |
3.3.4 国债用途结构的制约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中国合理国债规模基准与指标体系 | 第39-50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确立合理国债规模的基准 | 第39-41页 |
4.2.1 实现宏观调控经济的目标 | 第39-40页 |
4.2.2 保证国民福利水平合理增加 | 第40-41页 |
4.3 构设合理国债规模的指标体系 | 第41-46页 |
4.3.1 合理国债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41页 |
4.3.2 合理的内债指标体系 | 第41-44页 |
4.3.3 合理的外债指标体系 | 第44-45页 |
4.3.4 合理国债组成结构标准 | 第45-46页 |
4.4 确立合理国债规模的途径 | 第46-49页 |
4.4.1 内债规模的控制 | 第47页 |
4.4.2 外债规模的控制 | 第47页 |
4.4.3 内外债组成结构的调整 | 第47-48页 |
4.4.4 国债用途结构的调整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