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论文概述 | 第11-13页 |
1.1.1 论文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论文结构 | 第13页 |
1.3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第二章 TD-SCDMA终端协议分析测试仪总体概况 | 第14-20页 |
2.1 主体设计架构 | 第14-16页 |
2.1.1 主控模块 | 第15页 |
2.1.2 高层和低层协议钱模块 | 第15页 |
2.1.3 物理层和硬件实体模块 | 第15-16页 |
2.2 HSUPA物理层关键技术实现框架 | 第16-19页 |
2.2.1 物理层硬件实体 | 第16-17页 |
2.2.2 物理层软件架构 | 第17-1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TD-HSUPA物理层的研究与实现 | 第20-78页 |
3.1 TD-HSUPA的关键过程概述 | 第20-23页 |
3.1.1 信道的作用和交互过程 | 第20-21页 |
3.1.2 信道间的时序关系 | 第21-23页 |
3.2 TD-HSUPA物理信道通用模块的研究与实现 | 第23-50页 |
3.2.1 附加CRC | 第24-29页 |
3.2.1.1 CRC校验码简介 | 第24-25页 |
3.2.1.2 附加CRC校验码的实现 | 第25-27页 |
3.2.1.3 解CRC校验码的实现 | 第27-29页 |
3.2.2 传输块级联与码块分段 | 第29页 |
3.2.2.1 传输块级联与码块分段简介 | 第29页 |
3.2.2.2 传输块级联与码块分段的实现 | 第29页 |
3.2.3 信道编码 | 第29-35页 |
3.2.3.1 三种常见的编码方案 | 第29-30页 |
3.2.3.2 信道编码的实现 | 第30-31页 |
3.2.3.3 解信道编码的实现 | 第31-35页 |
3.2.4 无线帧长度均衡 | 第35-36页 |
3.2.4.1 无线帧长度均衡简介 | 第35页 |
3.2.4.2 无线帧长度均衡的实现 | 第35-36页 |
3.2.5 第一次交织 | 第36-39页 |
3.2.5.1 第一次交织简介 | 第36-37页 |
3.2.5.2 第一次交织的实现 | 第37-38页 |
3.2.5.3 解第一次交织的实现 | 第38-39页 |
3.2.6 速率匹配和传输信道复用 | 第39-42页 |
3.2.6.1 速率匹配原理 | 第39-40页 |
3.2.6.2 传输信道复用原理 | 第40-41页 |
3.2.6.3 速率匹配和传输信道复用的实现 | 第41-42页 |
3.2.7 比特加扰 | 第42-44页 |
3.2.7.1 比特加扰原理 | 第42-43页 |
3.2.7.2 比特加扰的实现 | 第43-44页 |
3.2.8 第二次交织 | 第44-47页 |
3.2.8.1 第二次交织原理 | 第44页 |
3.2.8.2 第二次交织的实现 | 第44-45页 |
3.2.8.3 解第二次交织的实现 | 第45-47页 |
3.2.9 物理信道映射 | 第47-50页 |
3.2.9.1 物理信道映射原理 | 第47-48页 |
3.2.9.2 物理信道映射的实现 | 第48-50页 |
3.3 E-DCH的混合自动重传过程 | 第50-53页 |
3.3.1 混合自动重传原理 | 第50页 |
3.3.2 解HARQ过程的实现 | 第50-53页 |
3.4 E-UCCH编码 | 第53-55页 |
3.4.1 E-UCCH编码原理 | 第53-55页 |
3.4.2 解E-UCCH信息位的实现 | 第55页 |
3.5 E-AGCH的编码 | 第55-58页 |
3.5.1 E-AGCH基带处理流程 | 第55-56页 |
3.5.2 E-AGCH信息位复用的实现 | 第56-58页 |
3.6 E-HICH的编码 | 第58-66页 |
3.6.1 E-HICH编码原理 | 第58-60页 |
3.6.1.1 调度传输中的E-HICH | 第59页 |
3.6.1.2 非调度传输中的E-HICH | 第59-60页 |
3.6.2 E-HICH编码的实现 | 第60-66页 |
3.6.2.1 调度传输中的E-HICH | 第62-63页 |
3.6.2.2 非调度传输中的E-HICH | 第63-66页 |
3.7 TD-HSUPAN频点模块的研究与实现 | 第66-69页 |
3.7.1 N频点系统简介 | 第66-67页 |
3.7.2 TD-HSUPA系统的N频点实现 | 第67-69页 |
3.7.2.1 N频点架构设计 | 第67页 |
3.7.2.2 N频点系统的实现 | 第67-69页 |
3.8 TD-HSUPA多时隙全速率模块的研究与实现 | 第69-77页 |
3.8.1 全速率场景下的物理资源典型配置 | 第69-70页 |
3.8.2 E-DCH调制方式的选择 | 第70-72页 |
3.8.3 全速率模块的优化 | 第72-77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四章 TD-HSUPA物理层的功能验证 | 第78-90页 |
4.1 验证过程 | 第78-79页 |
4.1.1 验证环境 | 第78页 |
4.1.2 验证方法 | 第78页 |
4.1.3 验证合理性分析 | 第78-79页 |
4.2 TD-HSUPA业务测试结果分析 | 第79-89页 |
4.2.1 E-PUCH占用3个时隙 | 第79-83页 |
4.2.1.1 E-PUCH的物理资源配置 | 第79-80页 |
4.2.1.2 解E-PUCH数据的情况 | 第80-83页 |
4.2.2 E-PUCH占用4个时隙 | 第83-87页 |
4.2.2.1 E-PUCH物理资源配置 | 第83-84页 |
4.2.2.2 解E-PUCH数据的情况 | 第84-87页 |
4.2.3 N频点业务功能验证 | 第87-89页 |
4.2.3.1 第一次物理信道重配过程 | 第88页 |
4.2.3.2 第二次物理信道重配过程 | 第88-8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0-91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90页 |
5.2 未来展望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