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科举与明清小说作家的关系 | 第11-22页 |
第一节 科举与明清小说作家身份关系分类 | 第11-16页 |
一、科名身份明确的明清小说作家 | 第12-14页 |
二、没有科名或不知科名而略知科举经历的明清小说作家 | 第14-15页 |
三、不知真实姓名的明清小说作家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科举对明清小说作家的影响 | 第16-22页 |
一、壮大了明清小说作家群 | 第17-20页 |
二、提升了明清小说作家文学品味和素养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科举与明清小说创作的关系 | 第22-39页 |
第一节 明清小说对科举态度的审视 | 第22-32页 |
一、痴迷和追逐 | 第23-26页 |
二、艳羡与赞赏 | 第26-27页 |
三、批判和讽刺 | 第27-30页 |
四、怀疑和否定 | 第30-32页 |
第二节 科举对明清小说创作的影响 | 第32-39页 |
一、丰富了明清小说题材 | 第32-35页 |
二、影响了明清小说结构布局 | 第35-37页 |
三、滋养了明清小说文风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明清小说关注科举制度的原因 | 第39-49页 |
第一节 文人士子挥之不去的科举情结 | 第39-45页 |
一、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 | 第39-40页 |
二、明清独重科举社会风气的浸染 | 第40-43页 |
三、科举失意后的自我体认和“补偿心理” | 第43-45页 |
第二节 科举的轻诗赋化催生了小说的繁荣 | 第45-49页 |
一、明清科举的轻诗赋倾向 | 第45-46页 |
二、学校教育对诗赋的排斥 | 第46-47页 |
三、雅文学创作的低落和俗文学的兴起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