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3页 |
Contents | 第13-15页 |
绪论 | 第15-3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二、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7页 |
一、县域经济研究述评 | 第19-22页 |
二、绿色经济研究述评 | 第22-25页 |
三、区域经济差异发展研究述评 | 第25-27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7-30页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8-29页 |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四节 主要创新与难点 | 第30-33页 |
一、主要创新 | 第30页 |
二、主要难点 | 第30-33页 |
第一章 县域绿色经济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33-67页 |
第一节 绿色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 第33-42页 |
一、绿色经济含义 | 第33-34页 |
二、相关概念辨析 | 第34-38页 |
三、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 | 第38-40页 |
四、绿色经济的基本特征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县域绿色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 第42-52页 |
一、县域经济与县域绿色经济 | 第42-44页 |
二、县域绿色经济的形成演进 | 第44-47页 |
三、县域绿色经济的实践内涵 | 第47-49页 |
四、县域绿色经济的主要特征 | 第49-52页 |
第三节 县域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 | 第52-67页 |
一、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 | 第53-56页 |
二、马克思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 第56-58页 |
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要求 | 第58-60页 |
四、生态文明理论与绿色发展 | 第60-62页 |
五、差异化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 第62-67页 |
第二章 县域绿色经济差异化发展的机理与方式 | 第67-99页 |
第一节 县域绿色经济发展差异性的内涵构成 | 第67-72页 |
一、绿色经济范畴的特色效应 | 第67-68页 |
二、特色差异范畴的本质属性 | 第68-69页 |
三、差异竞争需要的支撑条件 | 第69-70页 |
四、差异发展特征的不同表现 | 第70-71页 |
五、差异化的目的是区域协同 | 第71-72页 |
第二节 县域绿色经济差异化发展的内在机理 | 第72-78页 |
一、地缘文化传承成为差异化发展的内在根基 | 第72-74页 |
二、资源优势转换成为差异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 第74-75页 |
三、市场需求引导成为差异化发展的内生活力 | 第75-76页 |
四、创新驱动机制成为差异化发展的主要引擎 | 第76-77页 |
五、政策制度安排保障差异化发展的良性运行 | 第77-78页 |
第三节 县域绿色经济差异化发展的战略取向 | 第78-85页 |
一、发展阶段差异对战略取向的影响 | 第79-81页 |
二、区位条件不同对战略取向的影响 | 第81-82页 |
三、发展水平各异对战略取向的影响 | 第82-84页 |
四、主体功能区划对战略取向的影响 | 第84-85页 |
第四节 县域绿色经济差异化发展的模式选择 | 第85-94页 |
一、绿色产业推进模式 | 第86-87页 |
二、生态建设示范模式 | 第87-89页 |
三、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 第89-90页 |
四、绿色园区提升模式 | 第90-91页 |
五、绿色新区建设模式 | 第91-93页 |
六、绿色农业开发模式 | 第93-94页 |
第五节 县域绿色经济差异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94-99页 |
一、市场与开放机制双轮驱动路径 | 第95页 |
二、示范与系统推进互动提升路径 | 第95-96页 |
三、绿色生产与消费融合带动路径 | 第96页 |
四、园区与城市发展互促并进路径 | 第96-97页 |
五、产业与企业转型同步实现路径 | 第97页 |
六、以品牌建设带动产品开发路径 | 第97-99页 |
第三章 县域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与计量模型 | 第99-115页 |
第一节 县域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99-101页 |
一、系统性原则 | 第99-100页 |
二、客观性原则 | 第100页 |
三、动态性原则 | 第100页 |
四、主导性原则 | 第100页 |
五、可比性原则 | 第100-101页 |
第二节 县域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 第101-107页 |
一、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的选定 | 第101-102页 |
二、三级指标与四级指标的选定 | 第102-107页 |
三、县域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说明 | 第107页 |
第三节 县域绿色经济指标体系的分级评价 | 第107-115页 |
一、县域绿色经济指标数据处理 | 第107页 |
二、县域绿色经济各级指标间关系 | 第107-108页 |
三、县域绿色经济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108-115页 |
第四章 基于福建省县域的绿色经济差异化发展实证分析 | 第115-167页 |
第一节 福建省县域绿色经济差异化发展的评价分析 | 第115-135页 |
一、福建省58个县(市)绿色经济评价指标数据量化 | 第115-127页 |
二、福建省58个县(市)绿色经济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127-130页 |
三、福建省58个县(市)绿色经济评价结果分析 | 第130-135页 |
第二节 福建省县域绿色经济差异化发展的聚类分析 | 第135-139页 |
第三节 福建省县域绿色经济差异化发展的SWOT分析 | 第139-151页 |
一、优势与劣势分析 | 第140-147页 |
二、机遇与机会分析 | 第147-150页 |
三、挑战与威胁分析 | 第150-151页 |
第四节 福建省县域绿色经济发展方式差异分析 | 第151-167页 |
一、不同地域与阶段的战略定位 | 第152-155页 |
二、不同功能与机制的推进模式 | 第155-159页 |
三、不同特色与优势的发展路径 | 第159-165页 |
四、差异发展的实质是和而不同 | 第165-167页 |
第五章 推进县域绿色经济差异化发展的机制保障 | 第167-185页 |
第一节 完善既存异又协同的制度建设 | 第168-173页 |
一、把握发展规划差异与协同关系 | 第168-169页 |
二、实行和而不同的科学考评机制 | 第169-170页 |
三、优化不同开发格局的空间结构 | 第170-171页 |
四、建立区域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 | 第171-172页 |
五、健全统一保护监管的制度体系 | 第172-173页 |
第二节 形成支持差异发展的政策导向 | 第173-178页 |
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 第173-174页 |
二、强化节能降耗,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 第174-176页 |
三、引导绿色消费,强化绿色消费社会责任 | 第176-177页 |
四、弘扬绿色文化,塑造有特色的绿色精神 | 第177-178页 |
第三节 强化要素集聚保障差异化发展 | 第178-185页 |
一、加强科技支撑,推进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 第178-179页 |
二、加大绿色投入,加强金融资金支持力度 | 第179-180页 |
三、加快园区集约,提高要素资源利用效率 | 第180-181页 |
四、应对绿色壁垒,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 第181-182页 |
五、集聚优秀人才,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 第182-18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85-189页 |
附录 | 第189-219页 |
参考文献 | 第219-23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231-233页 |
致谢 | 第233-235页 |
个人简历 | 第235-2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