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三、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四、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五、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网络社团的崛起:背景与趋势 | 第22-30页 |
第一节 新技术背景下的网络社团崛起 | 第22-25页 |
一、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 第22-23页 |
二、 公民结社的新发展 | 第23-25页 |
第二节 作为社会组织新形式的网络社团 | 第25-28页 |
一、 网络社团的形态 | 第25-26页 |
二、 网络社团的发展规律 | 第26-28页 |
第三节 网络社团的发展趋势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社会管理视角下的网络社团:行为方式与角色特征 | 第30-39页 |
第一节 我国社会管理:从现实世界到虚拟空间 | 第30-32页 |
第二节 网络社团的功能结构和行为特征 | 第32-36页 |
一、 虚拟社会的要素 | 第32-33页 |
二、 网络社团的功能结构 | 第33-34页 |
三、 网络社团的行为特征 | 第34-36页 |
第三节 社会管理主题的角色定位 | 第36-39页 |
一、 网络社团身份的独特性 | 第36页 |
二、 作为社会管理主体的网络社团 | 第36-39页 |
第四章 网络社团参与社会管理的两面性 | 第39-61页 |
第一节 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 第39-43页 |
一、 正向功能 | 第39-41页 |
二、 负向功能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参与社会关系的协调 | 第43-46页 |
一、 正向功能 | 第43-45页 |
二、 负向功能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参与公共服务供给 | 第46-49页 |
一、 正向功能 | 第46-47页 |
二、 负向功能 | 第47-49页 |
第四节 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 第49-54页 |
一、 正向功能 | 第49-52页 |
二、 负向功能 | 第52-54页 |
第五节 参与社会公共安全管理 | 第54-58页 |
一、 正向功能 | 第55-56页 |
二、 负向功能 | 第56-58页 |
第六节 参与社会认同的建构 | 第58-61页 |
一、 正向功能 | 第58-59页 |
二、 负向功能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网络社团功能结构的优化路径 | 第61-71页 |
第一节 网络社团功能优化的障碍性因素 | 第61-65页 |
一、 网络社团立法滞后问题突出 | 第61-62页 |
二、 网络社团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约束 | 第62页 |
三、 政府对网络社团的政策支持不足 | 第62-63页 |
四、 网络社团自身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 第63-65页 |
第二节 网络社团功能优化的实现 | 第65-71页 |
一、 依法规范网络社团的运行 | 第65-66页 |
二、 完善必要的政府规制体系 | 第66-67页 |
三、 网络社团功能开发的政策支持 | 第67-69页 |
四、 引导网络社团的自律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后记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