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1.1. 青藏高原冻土区 | 第16-17页 |
1.1.1. 冻土简介 | 第16页 |
1.1.2. 青藏高原冻土区 | 第16-17页 |
1.1.3. 多年冻土活动层简介 | 第17页 |
1.2. 青藏高原冻土区微生物 | 第17-21页 |
1.2.1. 环境微生物简介 | 第17-18页 |
1.2.2. 冻土微生物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3.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微生物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2.4.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 新种鉴定 | 第21-23页 |
1.3.1. 新种系统发育分析 | 第22页 |
1.3.2. 新种表型分析 | 第22页 |
1.3.3. 新种化学分析 | 第22-23页 |
1.4. 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高通量法样品测序 | 第24-5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31页 |
2.1.1. 研究样品 | 第24-25页 |
2.1.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5页 |
2.1.3. 样品DNA的提取、检测及测序 | 第25-31页 |
2.1.3.1. 样品DNA的提取 | 第25-27页 |
2.1.3.2. 样品DNA的浓度测定 | 第27-28页 |
2.1.3.3. 16S rDNA V3-V4基因片段的扩增、检测 | 第28-29页 |
2.1.3.4. 样品DNA的高通量测序 | 第29-3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1-51页 |
2.2.1. 细菌多样性分析 | 第33-42页 |
2.2.1.1. 物种丰度分析 | 第33-35页 |
2.2.1.2. 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35-37页 |
2.2.1.3. Beta多样性分析 | 第37-42页 |
2.2.2. 古菌多样性分析 | 第42-51页 |
2.2.2.1. 物种丰度分析 | 第42-44页 |
2.2.2.2. 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44-46页 |
2.2.2.3. Beta多样性分析 | 第46-5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菌株D40P~T的新种分类鉴定 | 第52-6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6页 |
3.1.1. 菌种来源 | 第52页 |
3.1.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2-53页 |
3.1.2.1. 实验所需仪器、耗材、试剂 | 第52页 |
3.1.2.2. 实验所需培养基 | 第52-53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53-56页 |
3.1.3.1. 菌株的活化 | 第53页 |
3.1.3.2. 菌株的D40PT的克隆 | 第53-55页 |
3.1.3.3. 培养及生理特征 | 第55页 |
3.1.3.4. 生化特性测定 | 第55-56页 |
3.1.3.5. 化学分类学分析测定 | 第5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1页 |
3.2.1. D40P~T的16S rDNA测序结果 | 第56-58页 |
3.2.2. 形态学鉴定 | 第58-59页 |
3.2.3. 生理生化指标鉴定 | 第59-6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2-64页 |
4.1.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62页 |
4.2. 菌株D40P~T的新种分类鉴定 | 第62-63页 |
4.3. 问题与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研究成果和发表文章 | 第70-72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72-73页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