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商标“两法衔接”之规范分析 | 第12-22页 |
一、 商标行政违法行为的规范分析 | 第12-17页 |
(一) 违法行为 | 第13-17页 |
(二) 行政处罚种类 | 第17页 |
二、 商标刑事犯罪行为的规范分析 | 第17-19页 |
(一) 刑事犯罪行为 | 第17-19页 |
(二) 刑罚种类 | 第19页 |
三、 行为竞合分析 | 第19-22页 |
(一) 只能受行政处罚,不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类型 | 第19-20页 |
(二) 既可以受行政处罚,又可能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类型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商标“两法衔接”之实证分析 | 第22-30页 |
一、 行政执法机关案件移送情况 | 第22-25页 |
(一) “有案不移”现象存在 | 第22-24页 |
(二) “两法衔接”机制初见成效 | 第24-25页 |
二、 商标行政处罚与刑事判决数量比较分析 | 第25-30页 |
(一) 刑法调整的违法行为有限 | 第27-28页 |
(二) 刑罚数量依旧较少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商标“两法衔接”不畅之原因分析 | 第30-43页 |
一、 立法原因 | 第30-35页 |
(一) 违法行为衔接困难 | 第30-31页 |
(二) 案件移送标准难以确定 | 第31-35页 |
二、 移送程序原因 | 第35-40页 |
(一) 案件移送程序的相关规定位阶低且过于原则 | 第35-37页 |
(二) 案件移送程序不统一 | 第37-40页 |
三、 监督程序原因 | 第40-43页 |
(一) 监督主体的尴尬性 | 第40-42页 |
(二) 现有监督程序的不全面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完善建议 | 第43-50页 |
一、 转变商标行政执法理念及规范权力限度 | 第43-44页 |
(一) 转变商标行政执法理念 | 第43页 |
(二) 限制商标行政执法限度 | 第43-44页 |
二、 完善“两法衔接”相关立法 | 第44-45页 |
(一) 完善立法衔接与效力 | 第44-45页 |
(二) 进一步细化案件移送的程序性规范 | 第45页 |
三、 明确案件移送程序 | 第45-47页 |
(一) 刑事处罚优先 | 第46-47页 |
(二) 行政处罚补充 | 第47页 |
四、 完善监督机制 | 第47-50页 |
(一) 建立提前介入机制 | 第48-49页 |
(二) 完善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