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醇生产菌的筛选及以纤维素为底物共培养体系的构建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1.2 生物质能源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0页 |
1.2丁醇及发酵法生物制丁醇技术 | 第10-13页 |
1.2.1 丁醇的优越性及应用 | 第10-11页 |
1.2.2 生物发酵法生产正丁醇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利用纤维素发酵生产正丁醇 | 第13-15页 |
1.4 利用纤维素生产正丁醇共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15-16页 |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6.1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6.2 本课题研究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2.1.1 菌种及菌种样品的来源 | 第20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2.1.4 培养基 | 第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7页 |
2.2.1 中温厌氧丁醇生产菌的筛选 | 第22-23页 |
2.2.2 产丁醇菌的鉴定 | 第23-27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7-30页 |
2.3.1 葡萄糖含量测定 | 第27-28页 |
2.3.2 细菌生物量的测定 | 第28-29页 |
2.3.3 液相末端发酵产物组分及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第3章丁醇生产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 第30-40页 |
3.1 丁醇生产菌的富集 | 第30-31页 |
3.2 丁醇生产菌的分离及筛选 | 第31-32页 |
3.3 丁醇生产菌的鉴定 | 第32-37页 |
3.3.1 F6菌株的形态学特征 | 第33页 |
3.3.2 生理生化鉴定 | 第33-34页 |
3.3.3 F6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4-35页 |
3.3.4 F6菌株的生长特性 | 第35-37页 |
3.4 拜氏梭菌709的生长特性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N3复合菌系与拜氏梭菌共培养体系的研究 | 第40-49页 |
4.1 丁醇生产菌接入时间点对共培养体系的影响 | 第40-42页 |
4.2 初始滤纸纤维素浓度对共培养体系的影响 | 第42-44页 |
4.3 培养基初始pH值对共培养体系的影响 | 第44-45页 |
4.4 相对接种量对共培养体系的影响 | 第45-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