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模式导向下的庄园建筑策划研究--以甘肃武威38°酒庄为例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1 发展趋势 | 第11页 |
1.1.2 普遍存在问题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系统归纳法 | 第12页 |
1.3.2 实地调研法 | 第12-13页 |
1.3.3 文献查阅法 | 第13页 |
1.3.4 案例分析法 | 第13-14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2.1 建筑策划理论 | 第15-19页 |
2.1.1 建筑策划的概念 | 第15页 |
2.1.2 建筑策划研究范围 | 第15-16页 |
2.1.3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2.1.4 国内外建筑策划发展状况 | 第17-19页 |
2.2 现代庄园 | 第19-20页 |
2.2.1 现代庄园的含义 | 第19-20页 |
2.2.2 现代庄园的类型 | 第20页 |
2.2.3 现代庄园的产业链模式 | 第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3章 庄园建筑策划所需相关理论 | 第22-27页 |
3.1 导入建筑策划的必要性 | 第22页 |
3.2 庄园建筑策划的系统化理论 | 第22-23页 |
3.3 庄园建筑策划的问题搜寻法 | 第23-24页 |
3.4 庄园建筑策划需借鉴的理论 | 第24-26页 |
3.4.1 旅游策划理论 | 第24-25页 |
3.4.2 特色产业理论及属性特征 | 第25-2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4章 现代庄园建筑策划程序与方法研究 | 第27-36页 |
4.1 确立开发目标 | 第27-29页 |
4.1.1 宏观经济因素分析 | 第27-28页 |
4.1.2 目标功能确立 | 第28页 |
4.1.3 目标体现形式 | 第28-29页 |
4.1.4 目标的动态适应 | 第29页 |
4.2 基础信息收集和处理 | 第29-31页 |
4.2.1 微观经济因素分析 | 第29-30页 |
4.2.2 数据到信息的转化 | 第30页 |
4.2.3 地方现有资源分析 | 第30-31页 |
4.2.4 动态信息调查 | 第31页 |
4.3 信息的检验和深入研究 | 第31-33页 |
4.3.1 成本控制 | 第31页 |
4.3.2 功能评估 | 第31-32页 |
4.3.3 场地条件 | 第32页 |
4.3.4 时间评估 | 第32-33页 |
4.4 具体需求拟定 | 第33页 |
4.4.1 空间需求 | 第33页 |
4.4.2 空间形式 | 第33页 |
4.4.3 时间进度 | 第33页 |
4.5 信息提炼和问题提出 | 第33-34页 |
4.5.1 预算问题的提出 | 第34页 |
4.5.2 功能问题的阐明 | 第34页 |
4.5.3 场地及建筑问题 | 第34页 |
4.5.4 人文经济环境影响 | 第34页 |
4.6 策略制定 | 第34页 |
4.7 项目任务书编撰 | 第34-3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武威 38°酒庄 | 第36-47页 |
5.1 项目简介 | 第36页 |
5.2 产业构成及经营模式 | 第36-38页 |
5.2.1 工业特性 | 第37页 |
5.2.2 农业特性 | 第37页 |
5.2.3 产业属性的体现 | 第37-38页 |
5.3 市场调研 | 第38-39页 |
5.3.1 葡萄酒销售市场初步调研 | 第38-39页 |
5.3.2 休闲旅游业市场初步调研 | 第39页 |
5.4 品牌定位SWOT分析 | 第39-40页 |
5.4.1 品牌定位 | 第39页 |
5.4.2 SWOT分析 | 第39-40页 |
5.5 资源收集 | 第40-43页 |
5.5.1 区位 | 第41页 |
5.5.2 地貌 | 第41-42页 |
5.5.3 气候条件 | 第42-43页 |
5.5.4 项目相关自然资源 | 第43页 |
5.6 前期准备工作内容 | 第43-44页 |
5.6.1 目标 | 第43页 |
5.6.2 资源及信息的利用 | 第43-44页 |
5.6.3 建筑空间需求 | 第44页 |
5.6.4 问题列表 | 第44页 |
5.7 规划布局 | 第44-46页 |
5.7.1 功能分析 | 第45-46页 |
5.7.2 流线分析 | 第46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47-49页 |
总结 | 第47页 |
创新点 | 第47-48页 |
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