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运震《史记评注》评点研究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绪论 | 第10-17页 | 
| 一、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 第10-13页 | 
| 二、研究动机与目的 | 第13-15页 |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第一章 牛运震生平与《史记评注》的版本及体例 | 第17-24页 | 
| 第一节 牛运震生平与著述 | 第17-19页 | 
| 第二节 牛运震撰写《史记评注》的政治文化背景 | 第19-20页 | 
| 第三节 《史记评注》的版本及流传 | 第20-22页 | 
| 第四节 《史记评注》的体例 | 第22-24页 | 
| 一、评点形式 | 第22页 | 
| 二、评点术语 | 第22-23页 | 
| 三、评点意旨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牛运震《史记评注》评点艺术特色 | 第24-77页 | 
| 第一节 评《史记》语言特色 | 第24-44页 | 
| 一、《史记评注》评语言风格 | 第24-31页 | 
| 二、《史记评注》评字法 | 第31-40页 | 
| 三、《史记评注》评句法 | 第40-44页 | 
| 第二节 评《史记》叙事艺术 | 第44-61页 | 
| 一、章法 | 第44-54页 | 
| 二、笔法(笔力) | 第54-61页 | 
| 第三节 评《史记》人物刻画 | 第61-77页 | 
| 一、主客法 | 第61-65页 | 
| 二、附传法 | 第65-68页 | 
| 三、心理描写法 | 第68-71页 | 
| 四、语言描写法 | 第71-77页 | 
| 第三章 《史记评注》在《史记》评点史上的地位 | 第77-107页 | 
| 第一节 评点学概述 | 第77-82页 | 
| 一、评点学的定义 | 第77-79页 | 
| 二、评点学的发展脉络 | 第79-82页 | 
| 第二节 《史记评注》与《史记论文》之评点比较研究 | 第82-104页 | 
| 一、体例评点之比较 | 第82-86页 | 
| 二、语言修辞之比较 | 第86-95页 | 
| 三、叙事章法之比较 | 第95-100页 | 
| 四、评点历史人物事件独特眼光之比较 | 第100-104页 | 
| 第三节 《史记评注》在《史记》评点学上的地位 | 第104-107页 | 
| 一、《史记评注》的主要贡献 | 第104-105页 | 
| 二、《史记评注》对后世的影响 | 第105页 | 
| 三、《史记评注》存在的缺点 | 第105-107页 | 
| 结语 | 第107-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2页 | 
| 附录 | 第112-118页 |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