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低碳物流能力评价研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9-10页 |
1.4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第10-12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2-14页 |
2.1.1 区域物流概念 | 第12页 |
2.1.2 低碳物流概念 | 第12-13页 |
2.1.3 物流能力概念 | 第13页 |
2.1.4 区域低碳物流能力概念及特点 | 第13-14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2.2.1 区域物流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2.2.2 低碳物流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2.3 物流能力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2.4 区域低碳物流能力研究现状 | 第18页 |
2.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区域低碳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 第20-28页 |
3.1 评价指标体系 | 第20-24页 |
3.1.1 设计原则 | 第20-21页 |
3.1.2 指标选取 | 第21-22页 |
3.1.3 指标解释 | 第22-24页 |
3.2 评价方法 | 第24-28页 |
3.2.1 全局因子分析 | 第24-26页 |
3.2.2 聚类分析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区域低碳物流能力实证分析 | 第28-43页 |
4.1 区域低碳物流能力全局因子分析 | 第28-38页 |
4.1.1 数据整理及预处理 | 第28-29页 |
4.1.2 全局因子分析具体过程 | 第29-35页 |
4.1.3 区域低碳物流能力公因子分析 | 第35-37页 |
4.1.4 区域低碳物流能力综合分析 | 第37-38页 |
4.2 区域低碳物流能力聚类分析 | 第38-41页 |
4.2.1 低碳物流能力较强省区分析 | 第39-40页 |
4.2.2 低碳物流能力一般省区分析 | 第40页 |
4.2.3 低碳物流能力较弱省区分析 | 第40-41页 |
4.3 分析结论 | 第41-43页 |
4.3.1 区域低碳物流能力逐渐提高 | 第41页 |
4.3.2 区域低碳物流能力发展不均衡 | 第41页 |
4.3.3 四个公因子发展情况差异较大 | 第41-42页 |
4.3.4 各省低碳物流能力的主要制约因子不同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提升区域低碳物流能力的对策 | 第43-49页 |
5.1 改善经济状况,激发低碳物流市场需求 | 第43-44页 |
5.1.1 提高经济水平 | 第43页 |
5.1.2 调整经济结构 | 第43-44页 |
5.2 增强软硬件实力,扩大低碳物流产业规模 | 第44-45页 |
5.2.1 增加硬件设施投入 | 第44页 |
5.2.2 推广物流信息技术 | 第44页 |
5.2.3 建立人才支撑体系 | 第44-45页 |
5.3 提高运营效率,提升低碳物流经济效益 | 第45-46页 |
5.3.1 发挥多式联运优势 | 第45页 |
5.3.2 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 第45页 |
5.3.3 合理规划物流节点 | 第45-46页 |
5.4 营造低碳物流氛围,切实提高低碳物流能力 | 第46-47页 |
5.4.1 强化低碳物流理念 | 第46页 |
5.4.2 完善低碳政策环境 | 第46-47页 |
5.4.3 发展低碳物流技术 | 第47页 |
5.4.4 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 第47页 |
5.5 建立低碳物流区域联盟,实现九省协同发展 | 第47-49页 |
5.5.1 树立大区域观念 | 第47-48页 |
5.5.2 寻求最佳合作模式 | 第48-4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9-5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49页 |
6.2 存在不足与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