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绪论 | 第13-24页 |
一、 选题的缘起 | 第13-15页 |
(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研究的价值要求 | 第13-14页 |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研究的实践需要 | 第14-15页 |
二、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研究起点 | 第17-20页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单说明 | 第17-19页 |
(二) 关于研究现状的评述 | 第19-20页 |
四、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研究的方法论 | 第20-22页 |
五、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2-24页 |
(一) 理论视角的创新 | 第22页 |
(二) 理论观点的创新 | 第22-24页 |
第一章 尊严、尊严观、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基本理论辨析 | 第24-62页 |
一、 尊严的内涵及特征 | 第24-40页 |
(一) 尊严的语义、语用分析 | 第24-27页 |
(二) 尊严的概念界定 | 第27-32页 |
(三) 尊严的属性和特征 | 第32-40页 |
二、 尊严的存在样态 | 第40-50页 |
(一) 多元主体意义上的尊严 | 第40-42页 |
(二) 单一主体、普遍意义上的尊严——人的尊严 | 第42-50页 |
三、 人的尊严凸显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情境 | 第50-59页 |
(一) 人的尊严凸显的历史渊源 | 第50-57页 |
(二) 人的尊严凸显的现实情境 | 第57-59页 |
四、 尊严观与马克思主义尊严观 | 第59-60页 |
五、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二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理论渊源 | 第62-93页 |
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理论内涵 | 第62-63页 |
二、 中国传统文化尊严观念 | 第63-76页 |
(一)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的儒家尊严观 | 第63-68页 |
(二) 以“人性恶”为基础的荀子的尊严观 | 第68-71页 |
(三) 道家尊严观 | 第71-72页 |
(四) 法家尊严观 | 第72-73页 |
(五) 墨家尊严观 | 第73-76页 |
三、 西方社会尊严观念 | 第76-82页 |
(一) 从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人学转向看尊严观的生成 | 第76-77页 |
(二) 人对善、德与秩序的追求彰显人的尊严 | 第77-78页 |
(三) 理性及自由意志对神学生命平等尊严观的超越 | 第78-79页 |
(四) 近代西方多种视角下的尊严观 | 第79-80页 |
(五) 西方社会尊严观念的近代高峰——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尊严观 | 第80页 |
(六) 西方社会尊严观合法性基础的评述 | 第80-82页 |
四、 马克思主义尊严观 | 第82-91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历史维度 | 第83-85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社会维度 | 第85-87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阶级维度 | 第87-89页 |
(四) 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超越维度 | 第89-91页 |
五、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三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产生与发展 | 第93-135页 |
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萌芽 | 第93-108页 |
(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萌芽的时代背景 | 第93-96页 |
(二) 中国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的尊严观 | 第96-105页 |
(三) 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陈独秀的尊严观 | 第105-108页 |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初步形成 | 第108-115页 |
(一) 毛泽东尊严观初步形成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 | 第109-111页 |
(二) 毛泽东尊严观的主要内容 | 第111-115页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尊严观的形成和发展 | 第115-129页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尊严观新篇章的开启 | 第115-120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尊严观新视域的开拓 | 第120-125页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尊严观新境界的开辟 | 第125-129页 |
四、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分析 | 第129-133页 |
(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不同发展阶段的同一性分析 | 第129-131页 |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分析 | 第131-133页 |
五、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第四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科学理路 | 第135-152页 |
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过程理路 | 第135-143页 |
(一) 对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继承和发展 | 第135-137页 |
(二) 对西方社会尊严观的批判与借鉴 | 第137-141页 |
(三) 对中国传统文化尊严观的扬弃 | 第141-143页 |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逻辑理路 | 第143-151页 |
(一) 为何提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重大命题 | 第143-146页 |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形成何以可能 | 第146-148页 |
(三) 如何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 第148-151页 |
三、 本章小结 | 第151-152页 |
第五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科学内涵 | 第152-180页 |
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哲学基础 | 第152-158页 |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中心问题 | 第158-160页 |
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基本观点 | 第160-179页 |
四、 本章小结 | 第179-180页 |
第六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实践运用及反思 | 第180-207页 |
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与中国人民尊严的提升 | 第180-192页 |
(一) 中国人民尊严提升的历史性转折 | 第180-181页 |
(二) 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身体尊严的提升 | 第181-186页 |
(三) 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人格尊严的提升 | 第186-190页 |
(四) 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精神尊严的提升 | 第190-192页 |
二、 中国尊严建设实践的曲折发展 | 第192-200页 |
(一) 改革开放前人的尊严的曲折发展 | 第192-196页 |
(二) 当代社会转型期人的尊严的困境与挑战 | 第196-200页 |
三、 中国尊严建设实践曲折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200-206页 |
(一) 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 第200-202页 |
(二) 生产力水平与具体国情之间的巨大差距 | 第202-204页 |
(三) 中国传统“官本位”文化的消极影响 | 第204-206页 |
四、 本章小结 | 第206-207页 |
第七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与当代中国的制度建设实践 | 第207-229页 |
一、 制度与人的尊严 | 第207-211页 |
(一) 什么是制度 | 第207-209页 |
(二) 何以是制度——制度与人的尊严 | 第209-210页 |
(三) 社会主义制度与人的尊严 | 第210-211页 |
二、 尊严视野下中国共产党的制度观 | 第211-217页 |
(一) 尊严视野下中国共产党制度观的形成和演进 | 第211-212页 |
(二) 尊严视野下中国共产党制度观的主要内容 | 第212-217页 |
三、 尊严视野下当代中国制度建设的总体路向 | 第217-227页 |
(一) 维护人的身体尊严的制度建设 | 第217-221页 |
(二) 维护人的人格尊严的制度建设 | 第221-224页 |
(三) 维护人的精神尊严的制度建设 | 第224-227页 |
四、 本章小结 | 第227-229页 |
结语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与中国尊严建设实践的前景展望 | 第229-233页 |
一、 中国尊严建设实践的光明前景 | 第229-231页 |
二、 中国尊严建设实践的世界意义 | 第231-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2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38-239页 |
致谢 | 第239-240页 |
附件 | 第2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