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地球物理建模分析--以焦石坝龙马溪组为例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4-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9-20页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2章 页岩气及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22-36页 |
2.1 页岩气的概念和特征对比 | 第22-30页 |
2.1.1 页岩气的有关概念 | 第22-24页 |
2.1.2 页岩气的形成条件与成藏富集规律 | 第24-28页 |
2.1.3 页岩气地质特征的对比分析 | 第28-30页 |
2.2 焦石坝地区龙马溪组地质概况 | 第30-34页 |
2.2.1 研究区位置和勘探概况 | 第30-31页 |
2.2.2 研究区基本地质特征 | 第31-33页 |
2.2.3 研究区页岩气储地质特征 | 第33-34页 |
2.3 研究区页岩气勘探实践历程 | 第34-36页 |
第3章 页岩气地质参数单井评价与建模 | 第36-67页 |
3.1 页岩气地质主控因素分析 | 第36-40页 |
3.1.1 页岩气地质影响因素简介 | 第36-37页 |
3.1.2 龙马溪组地质主控因素分析 | 第37-40页 |
3.2 单井资料的品质分析与处理 | 第40-43页 |
3.2.1 单井资料统计与品质分析 | 第40-42页 |
3.2.2 单井资料的层位标定 | 第42-43页 |
3.3 地质主控参数的单井建模分析 | 第43-67页 |
3.3.1 页岩矿物含量 | 第43-48页 |
3.3.2 总有机碳TOC | 第48-59页 |
3.3.3 孔隙度 | 第59-63页 |
3.3.4 镜质体反射率Ro | 第63-67页 |
第4章 页岩气岩石物理与叠前地震模拟分析 | 第67-97页 |
4.1 页岩气岩石物理特征分析 | 第67-73页 |
4.1.1 测井曲线特征分析 | 第67-70页 |
4.1.2 岩石物理参数交会分析 | 第70-73页 |
4.2 页岩气岩石物理建模 | 第73-87页 |
4.2.1 常用岩石物理建模方法概述 | 第73-77页 |
4.2.2 页岩气岩石物理建模分析 | 第77-87页 |
4.3 页岩气叠前地震模拟分析 | 第87-97页 |
4.3.1 AVO正演模拟方法介绍 | 第87-90页 |
4.3.2 实际井的AVO模拟分析 | 第90-91页 |
4.3.3 地质参数变化的AVO模拟分析 | 第91-97页 |
第5章 页岩气含气性地球物理预测 | 第97-123页 |
5.1 页岩厚度展布预测 | 第97-106页 |
5.1.1 页岩地层的层位解释 | 第97-100页 |
5.1.2 地震速度场反演预测 | 第100-103页 |
5.1.3 页岩厚度展布预测 | 第103-106页 |
5.2 页岩气富集参数预测 | 第106-117页 |
5.2.1 地震多属性分析方法介绍 | 第106-107页 |
5.2.2 总有机碳含量分布预测 | 第107-110页 |
5.2.3 孔隙度分布预测 | 第110-114页 |
5.2.4 镜质体反射率分布预测 | 第114-117页 |
5.3 页岩气含气性分布预测 | 第117-123页 |
5.3.1 页岩气含气性预测思路 | 第117-118页 |
5.3.2 页岩气含气性综合预测 | 第118-123页 |
第6章 地震资料前期处理与误差分析 | 第123-133页 |
6.1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与处理 | 第123-128页 |
6.1.1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 第123-126页 |
6.1.2 叠前地震资料目标处理 | 第126-128页 |
6.2 页岩气含气性预测误差分析 | 第128-133页 |
6.2.1 页岩气含气性评价的验证分析 | 第128-131页 |
6.2.2 地震资料品质对预测误差的影响评估 | 第131-13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4页 |
个人简介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