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30页 |
1 植物逆境胁迫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1.1 植物的逆境生理 | 第11-14页 |
1.1.1 逆境的种类与植物的抗逆性 | 第12页 |
1.1.2 冷害生理与水稻的生产 | 第12-13页 |
1.1.3 水稻的冷害类型 | 第13-14页 |
1.2 植物抗逆基因的研究 | 第14-17页 |
2 植物MIRNA的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2.1 miRNA的发现 | 第17-18页 |
2.2 miRNA的产生和作用方式 | 第18-20页 |
2.3 植物miRNA功能 | 第20-24页 |
2.3.1 miRNA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调控 | 第20-21页 |
2.3.2 miRNA参与激素调节与信号转导 | 第21-22页 |
2.3.3 miRNA参与植物逆境胁迫应答 | 第22-24页 |
2.4 生物信息学在植物miRNA研究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2.4.1 植物miRNA的鉴定 | 第25页 |
2.4.2 植物miRNA靶基因的识别和鉴定 | 第25页 |
2.4.3 植物miRNA启动子分析 | 第25-26页 |
2.5 植物抗性相关miRNA的研究意义及展望 | 第26页 |
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4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8-29页 |
5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植物抗逆基因数据库的建立 | 第30-41页 |
1 前言 | 第3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2.1 植物抗逆基因的搜集 | 第30页 |
2.2 同源搜索及功能注释 | 第30页 |
2.3 植物抗逆基因参与的调控通路分析 | 第30页 |
2.4 植物抗逆基因数据库的建立 | 第30-3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1-41页 |
3.1 植物抗逆基因的整理 | 第31页 |
3.2 基因功能注释 | 第31-37页 |
3.3 植物抗逆基因调控通路研究 | 第37-39页 |
3.4 植物抗逆基因数据库的构建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水稻抗逆相关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 | 第41-58页 |
1 前言 | 第4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2.1 水稻抗逆基因的收集 | 第41页 |
2.2 水稻抗逆同源基因的搜索 | 第41-42页 |
2.3 抗逆基因的同源比对、保守motif预测和系统发育关系的重建 | 第42页 |
2.4 抗逆基因的进化速率分析 | 第42-4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3-56页 |
3.1 抗逆基因在植物中是保守的 | 第43-45页 |
3.2 具有相似抗逆功能的基因在进化上具有相似的结构 | 第45-48页 |
3.3 抗逆性基因进化速率和正选择位点分析 | 第48-56页 |
4 讨论 | 第56-58页 |
第四章 水稻非生物逆境胁迫相关MIRNA的结构与进化分析 | 第58-81页 |
1 前言 | 第58-5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2.1 数据收集 | 第59页 |
2.2 上游启动子、保守顺式调控元件与CpG岛预测 | 第59页 |
2.3 miRNA家族保守性、miRNA簇及重复序列分析 | 第59-60页 |
2.4 miRNA靶标的预测及功能注释 | 第6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0-79页 |
3.1 非生物胁迫相关miRNA的鉴定 | 第60-61页 |
3.2 水稻非生物胁迫相关miRNA成簇分析 | 第61-64页 |
3.3 水稻中非生物胁迫miRNA在其他物种中同源性比较分析 | 第64-70页 |
3.4 水稻非生物胁迫相关的miRNA基因上游启动子和CpG岛预测 | 第70-72页 |
3.5 水稻miRNA基因上游调控元件的预测 | 第72-77页 |
3.6 水稻非生物胁迫相关miRNA的靶标预测及功能注释 | 第77-79页 |
4 讨论 | 第79-81页 |
第五章 水稻OSCORA和OSCAP基因表达载体构建与OSCORA的抗寒分析 | 第81-118页 |
1 前言 | 第8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1-103页 |
2.1 水稻的来源与培养 | 第81-82页 |
2.2 重组质粒来源 | 第82页 |
2.3 实验试剂及菌株 | 第82页 |
2.4 培养基 | 第82页 |
2.5 实验仪器 | 第82-83页 |
2.6 实验方法 | 第83-103页 |
2.6.1 OsCORA和OsCAP cDNA序列的克隆 | 第83-87页 |
2.6.2 OsCORA和OsCAP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87页 |
2.6.3 OsCORA和OsCAP基因与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7-93页 |
2.6.4 pBI 121-OsCORA重组菌株的构建 | 第93-94页 |
2.6.5 pET-28a-OsCORA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94-99页 |
2.6.6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99-101页 |
2.6.7 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分析 | 第101-102页 |
2.6.8 pET-28a-OsCORA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功能分析 | 第102-10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16页 |
3.1 日本晴稻穗RNA的提取 | 第103页 |
3.2 OsCOR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103-106页 |
3.3 OsCAP的克隆序列分析 | 第106-108页 |
3.4 pBI 121质粒的提取与双酶切 | 第108-109页 |
3.5 OsCORA和OsCAP的酶切产物 | 第109-111页 |
3.6 pBI 121-OsCORA和pBI 121-OsCAP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111页 |
3.7 pBI 121-OsCORA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 | 第111-112页 |
3.8 pET-28a-OsCORA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112-113页 |
3.9 OsCORA的原核蛋白诱导表达 | 第113-115页 |
3.10 pET-28a-OsCORA重组质粒的抗寒分析 | 第115-116页 |
4 讨论 | 第116-11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18-119页 |
附录 | 第119-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53-154页 |
致谢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