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到生成—教育理论的前提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2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一)教育理论本身困境召唤生成性教育理论 | 第9-10页 |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呼唤生成性教育理论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一)关于“预成”与预成性思维的研究 | 第11-14页 |
(二)关于“生成”与生成性思维的研究 | 第14-18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一)理论价值 | 第18-19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9页 |
(二)历史分析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预成性与生成性教育理论解读 | 第20-31页 |
一、预成性教育理论内涵 | 第20-21页 |
(一)预成 | 第20页 |
(二)预成性思维 | 第20-21页 |
(三)预成性教育理论 | 第21页 |
二、生成性教育理论内涵 | 第21-23页 |
(一)生成 | 第21-22页 |
(二)生成性思维 | 第22页 |
(三)生成性教育理论 | 第22-23页 |
三、预成性和生成性教育理论的理论根基 | 第23-31页 |
(一)预成性教育理论的理论根基 | 第23-28页 |
(二)生成性教育理论的理论根基 | 第28-31页 |
第二章:预成性教育理论批判 | 第31-40页 |
一、预成性教育理论的表征 | 第31-36页 |
(一)学科体系追求 | 第31-32页 |
(二)演绎思维倾向 | 第32-34页 |
(三)普适理论观念 | 第34-36页 |
二、预成性教育理论的问题及反思 | 第36-40页 |
(一)理论凌驾于实践之上,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轨 | 第36-37页 |
(二)预设教育理论,并按照它对实践进行规范 | 第37-38页 |
(三)坚持线性思维解决教育问题,理论缺乏生机活力 | 第38-40页 |
第三章:生成性教育理论的生成路径 | 第40-48页 |
一、生成性教育理论的“形上之思” | 第40-42页 |
(一)教育理论主体的生成性思维方式转变 | 第40-41页 |
(二)教育理论主体“理解”中的“视界融合” | 第41-42页 |
二、生成性教育理论的本土转向 | 第42-45页 |
(一)教育理论者的本土问题意识 | 第42-43页 |
(二)教育理论的本土原创 | 第43-45页 |
三、生成性教育理论的实践回归 | 第45-48页 |
(一)走向世俗化、生活化的路向 | 第45-46页 |
(二)理论者与实践者形成对话、反思共同体 | 第46-47页 |
(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必要张力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