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一) 医患纠纷 | 第14-15页 |
(二) 人民调解制度 | 第15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一) 法律规则上的缺陷 | 第16-17页 |
1. 法律适有二元化 | 第16页 |
2. 立法层次不高 | 第16页 |
3. 法制建设滞后 | 第16-17页 |
(二) 程序上存在弊端 | 第17页 |
(二) 制度选择单一 | 第17-18页 |
四、社会管理创新理论下的医患纠纷化解新视野 | 第18-21页 |
(一) 当下社会形态的变迁 | 第18页 |
(二) 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弊端 | 第18-19页 |
(三) 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 | 第19-21页 |
1. 政府负责 | 第19页 |
2. 社会协同 | 第19-20页 |
3. 法治保障 | 第20-21页 |
五、医患纠纷化解中引入人民调解机制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一) 避免正面冲突的需要 | 第21页 |
(二) 纠纷化解专业化的需要 | 第21-22页 |
(三) 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 第22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一) 比较分析法 | 第22页 |
(二) 实证研究法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医患纠纷的概述 | 第24-34页 |
一、医患纠纷的界定 | 第24-29页 |
(一) 医患纠纷的含义 | 第24页 |
(二) 医患纠纷的特点 | 第24-26页 |
1. 医患纠纷数量大 | 第24-25页 |
2. 医患纠纷特殊复杂 | 第25页 |
3. 医患纠纷对抗性强 | 第25-26页 |
(三) 医患纠纷的表现形式 | 第26-29页 |
1. 医院侵犯患方的生命健康权 | 第26页 |
2. 医院侵犯患方的隐私权 | 第26-27页 |
3. 医院侵犯患方的财产权 | 第27页 |
4. 医院对患方造成的精神损害 | 第27-28页 |
5. 医院侵犯患方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 第28-29页 |
二、医患纠纷的成因 | 第29-31页 |
(一) 医疗服务的特殊性 | 第29页 |
(二) 医患双方缺乏信任及有效的沟通机制 | 第29-30页 |
(三) 医院疏于内部管理 | 第30页 |
(四) 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 | 第30页 |
(五) 舆论宣传不当 | 第30-31页 |
三、医患纠纷的危害 | 第31-34页 |
(一) 干扰正常的医疗秩序 | 第31-32页 |
(二) 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 | 第32-33页 |
(三) 妨碍医疗科学的发展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现行医患纠纷化解机制及其局限性 | 第34-42页 |
一、医患双方协商机制的局限性 | 第34-37页 |
(一) 医患双方自行协商结果的公平性无法保证 | 第35-36页 |
(二) 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谈判易激化医患矛盾 | 第36页 |
(三) 医患双方自行协商易造成卫生行政监管的缺失 | 第36-37页 |
二、卫生行政部门行政调解的局限性 | 第37-38页 |
(一) 行政调解的受案范围有限 | 第37-38页 |
(二) 行政调解的赔偿标准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 | 第38页 |
(三) 行政调解的公正性无法保证 | 第38页 |
三、诉讼途径在医患纠纷化解中的局限性 | 第38-42页 |
(一) 诉讼耗时长费用高 | 第39页 |
(二) 诉讼解决缺乏专业性 | 第39-40页 |
(三) 判决方式不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 第40-42页 |
第四章 上海建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制度的重要意义 | 第42-51页 |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特征及独特优势 | 第42-46页 |
(一) 人民调解制度的特征 | 第42-45页 |
1. 基础性 | 第42-43页 |
2. 群众性 | 第43页 |
3. 治本性 | 第43-44页 |
4. 预防性 | 第44-45页 |
5. 民主性 | 第45页 |
(二) 人民调解制度的独特优势 | 第45-46页 |
1. 民间自治性 | 第45页 |
2. 便捷灵活性 | 第45-46页 |
3. 广泛适有性 | 第46页 |
4. 成本低廉性 | 第46页 |
二、人民调解与其他传统医患纠纷化解方式的比较 | 第46-48页 |
(一) 与医患双方自行协商相比较 | 第46页 |
(二) 与卫生行政部门行政调解相比较 | 第46-47页 |
(三) 与诉讼相比较 | 第47-48页 |
三、上海探索建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制度的理念 | 第48-51页 |
(一) 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 | 第48页 |
1. 明确化解医患纠纷的立足点和落脚点 | 第48页 |
2. 注重体现多方参与共同治理源头预防 | 第48页 |
3. 更多地运用协商协调的方法 | 第48页 |
(二) 以机制创新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的理念 | 第48-49页 |
1. 人民调解制度本身具有法律的保障 | 第49页 |
2. 人民调解有利于医患双方进行更加民主平等的沟通和谈判 | 第49页 |
3. 人民调解能够与司法程序无缝衔接巩固人民调解达成的成果 | 第49页 |
(三) 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 第49-51页 |
第五章 上海推进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制度的实践 | 第51-62页 |
一、本市开展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历程 | 第51-53页 |
二、本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顶层设计 | 第53-56页 |
(一) 建立组织运行机构 | 第53页 |
(二) 科学界定纠纷受理范围 | 第53-54页 |
(三) 规范工作流程 | 第54页 |
(四) 保障运行经费 | 第54-55页 |
(五)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 第55-56页 |
三、本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新格局 | 第56-59页 |
(一) 本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基本格局 | 第56-57页 |
1. 在政府层面着力加强组织保障 | 第56页 |
2. 在社会组织层面加强人民调解专业化建设 | 第56-57页 |
3. 形成工作规范保障工作有序开展 | 第57页 |
(二) 本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基本情况 | 第57-59页 |
1. 纠纷调解概况 | 第57-58页 |
2. 加强专业化建设 | 第58页 |
3. 加强规范化建设 | 第58-59页 |
四、《上海市医患纠纷预防与调解办法》实施 | 第59-62页 |
(一) 立法的有关背景情况 | 第59页 |
(二) 《办法》的主要内容 | 第59-62页 |
1. 强调调解优先与调解自愿相结合 | 第59-60页 |
2. 建立咨询专家制度提高人民调解的公信力 | 第60页 |
3. 明确人民调解员遴选和回避规则保证人民调解的公平公正 | 第60页 |
4. 探索建立人民调解与保险理赔衔接机制 | 第60-61页 |
5. 维护医疗秩序切实维护社会公众正常就医权利 | 第61-62页 |
第六章 进一步完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制度 | 第62-67页 |
一、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制度的主导作用 | 第62-64页 |
(一) 不断完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配套制度 | 第62-63页 |
1. 建立医患纠纷理赔新机制 | 第62-63页 |
2. 完善医患纠纷现场处置机制 | 第63页 |
3. 健全医患纠纷赔(补)偿标准 | 第63页 |
(二) 进一步加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体系建设 | 第63页 |
(三) 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 第63-64页 |
1. 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机制 | 第63页 |
2. 着力提高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 第63-64页 |
3. 不断落实人民调解员队伍保障措施 | 第64页 |
(四) 进一步加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的宣传工作 | 第64页 |
1. 继续发挥传统媒体力量 | 第64页 |
2. 继续发挥基层宣传平台工作优势 | 第64页 |
3. 着力探索和创新宣传方式 | 第64页 |
二、建立健全社会各界参与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的机制 | 第64-65页 |
三、探索将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机制作为法院诉前调解的前置程序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70页 |
附件一 | 第70-75页 |
附件二 | 第75-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后记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