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文教、卫生管理法令论文

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制度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引言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4页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4页
    二、相关概念界定第14-15页
        (一) 医患纠纷第14-15页
        (二) 人民调解制度第15页
    三、文献综述第15-18页
        (一) 法律规则上的缺陷第16-17页
            1. 法律适有二元化第16页
            2. 立法层次不高第16页
            3. 法制建设滞后第16-17页
        (二) 程序上存在弊端第17页
        (二) 制度选择单一第17-18页
    四、社会管理创新理论下的医患纠纷化解新视野第18-21页
        (一) 当下社会形态的变迁第18页
        (二) 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弊端第18-19页
        (三) 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第19-21页
            1. 政府负责第19页
            2. 社会协同第19-20页
            3. 法治保障第20-21页
    五、医患纠纷化解中引入人民调解机制的必要性第21-22页
        (一) 避免正面冲突的需要第21页
        (二) 纠纷化解专业化的需要第21-22页
        (三) 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第22页
    六、研究方法第22-24页
        (一) 比较分析法第22页
        (二) 实证研究法第22-24页
第二章 医患纠纷的概述第24-34页
    一、医患纠纷的界定第24-29页
        (一) 医患纠纷的含义第24页
        (二) 医患纠纷的特点第24-26页
            1. 医患纠纷数量大第24-25页
            2. 医患纠纷特殊复杂第25页
            3. 医患纠纷对抗性强第25-26页
        (三) 医患纠纷的表现形式第26-29页
            1. 医院侵犯患方的生命健康权第26页
            2. 医院侵犯患方的隐私权第26-27页
            3. 医院侵犯患方的财产权第27页
            4. 医院对患方造成的精神损害第27-28页
            5. 医院侵犯患方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第28-29页
    二、医患纠纷的成因第29-31页
        (一) 医疗服务的特殊性第29页
        (二) 医患双方缺乏信任及有效的沟通机制第29-30页
        (三) 医院疏于内部管理第30页
        (四) 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第30页
        (五) 舆论宣传不当第30-31页
    三、医患纠纷的危害第31-34页
        (一) 干扰正常的医疗秩序第31-32页
        (二) 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第32-33页
        (三) 妨碍医疗科学的发展第33-34页
第三章 现行医患纠纷化解机制及其局限性第34-42页
    一、医患双方协商机制的局限性第34-37页
        (一) 医患双方自行协商结果的公平性无法保证第35-36页
        (二) 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谈判易激化医患矛盾第36页
        (三) 医患双方自行协商易造成卫生行政监管的缺失第36-37页
    二、卫生行政部门行政调解的局限性第37-38页
        (一) 行政调解的受案范围有限第37-38页
        (二) 行政调解的赔偿标准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第38页
        (三) 行政调解的公正性无法保证第38页
    三、诉讼途径在医患纠纷化解中的局限性第38-42页
        (一) 诉讼耗时长费用高第39页
        (二) 诉讼解决缺乏专业性第39-40页
        (三) 判决方式不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第40-42页
第四章 上海建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制度的重要意义第42-51页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特征及独特优势第42-46页
        (一) 人民调解制度的特征第42-45页
            1. 基础性第42-43页
            2. 群众性第43页
            3. 治本性第43-44页
            4. 预防性第44-45页
            5. 民主性第45页
        (二) 人民调解制度的独特优势第45-46页
            1. 民间自治性第45页
            2. 便捷灵活性第45-46页
            3. 广泛适有性第46页
            4. 成本低廉性第46页
    二、人民调解与其他传统医患纠纷化解方式的比较第46-48页
        (一) 与医患双方自行协商相比较第46页
        (二) 与卫生行政部门行政调解相比较第46-47页
        (三) 与诉讼相比较第47-48页
    三、上海探索建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制度的理念第48-51页
        (一) 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第48页
            1. 明确化解医患纠纷的立足点和落脚点第48页
            2. 注重体现多方参与共同治理源头预防第48页
            3. 更多地运用协商协调的方法第48页
        (二) 以机制创新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的理念第48-49页
            1. 人民调解制度本身具有法律的保障第49页
            2. 人民调解有利于医患双方进行更加民主平等的沟通和谈判第49页
            3. 人民调解能够与司法程序无缝衔接巩固人民调解达成的成果第49页
        (三) 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第49-51页
第五章 上海推进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制度的实践第51-62页
    一、本市开展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历程第51-53页
    二、本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顶层设计第53-56页
        (一) 建立组织运行机构第53页
        (二) 科学界定纠纷受理范围第53-54页
        (三) 规范工作流程第54页
        (四) 保障运行经费第54-55页
        (五)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第55-56页
    三、本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新格局第56-59页
        (一) 本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基本格局第56-57页
            1. 在政府层面着力加强组织保障第56页
            2. 在社会组织层面加强人民调解专业化建设第56-57页
            3. 形成工作规范保障工作有序开展第57页
        (二) 本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基本情况第57-59页
            1. 纠纷调解概况第57-58页
            2. 加强专业化建设第58页
            3. 加强规范化建设第58-59页
    四、《上海市医患纠纷预防与调解办法》实施第59-62页
        (一) 立法的有关背景情况第59页
        (二) 《办法》的主要内容第59-62页
            1. 强调调解优先与调解自愿相结合第59-60页
            2. 建立咨询专家制度提高人民调解的公信力第60页
            3. 明确人民调解员遴选和回避规则保证人民调解的公平公正第60页
            4. 探索建立人民调解与保险理赔衔接机制第60-61页
            5. 维护医疗秩序切实维护社会公众正常就医权利第61-62页
第六章 进一步完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制度第62-67页
    一、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制度的主导作用第62-64页
        (一) 不断完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配套制度第62-63页
            1. 建立医患纠纷理赔新机制第62-63页
            2. 完善医患纠纷现场处置机制第63页
            3. 健全医患纠纷赔(补)偿标准第63页
        (二) 进一步加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体系建设第63页
        (三) 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第63-64页
            1. 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机制第63页
            2. 着力提高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第63-64页
            3. 不断落实人民调解员队伍保障措施第64页
        (四) 进一步加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的宣传工作第64页
            1. 继续发挥传统媒体力量第64页
            2. 继续发挥基层宣传平台工作优势第64页
            3. 着力探索和创新宣传方式第64页
    二、建立健全社会各界参与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的机制第64-65页
    三、探索将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机制作为法院诉前调解的前置程序第65-67页
结语第67-70页
附件一第70-75页
附件二第75-83页
参考文献第83-85页
后记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托管拓展研究
下一篇:河南省金融稳定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