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的央视春晚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0.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0.2.1 春晚的传播学研究 | 第11-13页 |
0.2.2 春晚的发展历史研究 | 第13-14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0.4 创新点 | 第14-15页 |
1 春晚的传播时期划分 | 第15-20页 |
1.1 春晚概念萌生期(1983年—1987年) | 第15-16页 |
1.2 春晚品牌塑造期(1988年—1993年) | 第16-17页 |
1.3 春晚收视高潮期(1994年—2004年) | 第17-18页 |
1.4 春晚观念嬗变期(2005年至今) | 第18-20页 |
2 春晚的传播功能与传播价值 | 第20-26页 |
2.1 春晚的传播功能 | 第20-22页 |
2.1.1 政治宣传调控功能 | 第20-21页 |
2.1.2 文化展示传播功能 | 第21页 |
2.1.3 主流价值引导功能 | 第21-22页 |
2.2 春晚的传播价值 | 第22-26页 |
2.2.1 春晚传播的文化价值 | 第22-23页 |
2.2.2 春晚传播的经济价值 | 第23-24页 |
2.2.3 春晚传播的社会价值 | 第24-26页 |
3 春晚的传播要素分析 | 第26-43页 |
3.1 传播主体的权威性、专业性、多级性 | 第26-30页 |
3.2 传播信息的大众性、政治性、艺术性 | 第30-36页 |
3.3 传播媒介的综合性、交互性、先进性 | 第36-38页 |
3.4 传播对象的稳定性、拓展性、分化性 | 第38-40页 |
3.5 传播效果的引导性、广泛性、衰退性 | 第40-43页 |
4 春晚的传播困惑 | 第43-47页 |
4.1 传播内容:节目设定模式化 | 第43-44页 |
4.2 传播对象:受众差异化收视需求未被满足 | 第44-45页 |
4.3 传播效果:南北地域接受差异 | 第45-47页 |
5 春晚传播的新思路 | 第47-51页 |
5.1 以创意创新为传播内容构建机制 | 第47-48页 |
5.2 以完善的收视分析确定受众需求 | 第48-49页 |
5.3 以文化整合弥合地域传播效果差异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