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5页 |
Abstract | 第15-21页 |
主要缩写符号说明 | 第22-2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24-43页 |
1.1 人参的研究进展 | 第24-31页 |
1.1.1 人参概况 | 第24-25页 |
1.1.2 人参皂苷类成分的研究进展 | 第25页 |
1.1.3 人参皂苷的组织分布规律研究 | 第25-26页 |
1.1.4 人参皂苷的生物合成及生物转化研究 | 第26-27页 |
1.1.5 人参的主要药理作用研究 | 第27-31页 |
1.1.5.1 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 第27-28页 |
1.1.5.2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 第28-29页 |
1.1.5.3 抗肿瘤 | 第29页 |
1.1.5.4 对干细胞命运决定的调控作用 | 第29-31页 |
1.1.6 人参市场价值现状 | 第31页 |
1.2 植物干细胞研究现状 | 第31-35页 |
1.2.1 植物干细胞的特性 | 第31-32页 |
1.2.2 根尖干细胞中心的形态学特征 | 第32页 |
1.2.3 根尖干细胞微环境的分子调控机制 | 第32-34页 |
1.2.4 根尖干细胞和QC的维持及分裂机制 | 第34-35页 |
1.2.5 植物和动物相似的干细胞行为 | 第35页 |
1.3 端粒研究现状 | 第35-40页 |
1.3.1 端粒的结构和功能 | 第35-36页 |
1.3.2 端粒长度的调控机制 | 第36-37页 |
1.3.3 影响端粒长度的因素 | 第37-38页 |
1.3.3.1 生殖对端粒长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1.3.3.2 压力对端粒长度的影响 | 第38页 |
1.3.3.3 环境对端粒长度的影响 | 第38页 |
1.3.4 植物端粒研究进展 | 第38-40页 |
1.4 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 第40-41页 |
1.5 研究意义与思路 | 第41-43页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41-42页 |
1.5.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42-43页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第43-5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3-45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43页 |
2.1.2 菌株与质粒 | 第43页 |
2.1.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3-44页 |
2.1.4 实验常用试剂配制方法 | 第44-4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5-53页 |
2.2.1 植物材料的培养与处理 | 第45-46页 |
2.2.1.1 拟南芥种子的消毒及培养方法 | 第45-46页 |
2.2.1.2 人参悬浮细胞的培养方法 | 第46页 |
2.2.2 核酸实验技术与方法 | 第46-50页 |
2.2.2.1 拟南芥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 第46-47页 |
2.2.2.2 人参材料的DNA提取方法 | 第47页 |
2.2.2.3 Trizol法提取RNA | 第47-48页 |
2.2.2.4 RNA反转录为cDNA | 第48页 |
2.2.2.5 DNA片段切胶回收操作方法 | 第48-49页 |
2.2.2.6 质粒DNA提取操作方法 | 第49页 |
2.2.2.7 连接反应 | 第49页 |
2.2.2.8 质粒转化与鉴定方法 | 第49-50页 |
2.2.2.9 农杆菌转化方法 | 第50页 |
2.2.2.10 拟南芥转化方法 | 第50页 |
2.2.3 蛋白实验技术与方法 | 第50-52页 |
2.2.3.1 蛋白表达及纯化 | 第50-51页 |
2.2.3.2 蛋白电泳检测 | 第51-52页 |
2.2.4 其他实验技术与方法 | 第52-53页 |
2.2.4.1 GUS染色法 | 第52页 |
2.2.4.2 Ecoli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方法 | 第52-53页 |
第3章 人参皂苷类成分随人参生长年限的积累分布规律研究 | 第53-64页 |
3.1 前言 | 第53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53-5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3.3.1 人参分析样品的制备 | 第55页 |
3.3.2 样品色谱和质谱分析条件 | 第55-56页 |
3.3.3 数据分析 | 第56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56-62页 |
3.4.1 液相和质谱条件优化 | 第56页 |
3.4.2 定量分析方法学验证 | 第56-57页 |
3.4.3 人参皂苷成分鉴定及含量分析 | 第57-62页 |
3.5 实验小结与讨论 | 第62-64页 |
第4章 对拟南芥根长和根尖干细胞影响的人参皂苷成分的筛选研究 | 第64-78页 |
4.1 前言 | 第64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4-67页 |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4-65页 |
4.2.2 人参总皂昔溶液的制备 | 第65页 |
4.2.3 人参皂苷类成分溶液的配制 | 第65页 |
4.2.4 人参总皂苷对拟南芥初生根长的影响 | 第65-66页 |
4.2.5 不同人参皂苷对拟南芥初生根长及分生区范围的影响 | 第66页 |
4.2.6 不同人参皂苷对拟南芥初生根长及分生区细胞分裂活性的影响 | 第66页 |
4.2.7 GS1对拟南芥根尖于细胞及静止中心细胞命运的影响 | 第66-67页 |
4.2.8 GS1对拟南芥根尖于细胞和静止中心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7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7-76页 |
4.3.1 人参总皂苷抑制拟南芥初生根长和分生区范围 | 第67-68页 |
4.3.2 不同人参皂苷成分抑制拟南芥初生根长和分生区范围 | 第68-70页 |
4.3.3 人参不同皂苷成分抑制拟南芥初生根分生区细胞活性 | 第70-71页 |
4.3.4 GS1对拟南芥根尖干细胞中心的影响 | 第71-73页 |
4.3.5 GS1对拟南芥根尖干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73-76页 |
4.4 实验小结与讨论 | 第76-78页 |
第5章 GS1影响拟南芥根长的遗传筛选及基因图位克隆 | 第78-95页 |
5.1 前言 | 第78页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8-82页 |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78-79页 |
5.2.2 GS1对拟南芥突变体的遗传筛选 | 第79页 |
5.2.3 拟南芥突变体中突变基因的图位克隆 | 第79-81页 |
5.2.4 突变基因的互补验证 | 第81-82页 |
5.2.5 突变基因的功能分析及验证 | 第82页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2-93页 |
5.3.1 对GS1不敏感的突变体筛选 | 第82-83页 |
5.3.2 突变体中突变基因的粗定位 | 第83-87页 |
5.3.3 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87页 |
5.3.4 突变基因的克隆及突变位点分析 | 第87-89页 |
5.3.5 糖苷水解酶基因功能分析及验证 | 第89-91页 |
5.3.6 糖苷水解酶蛋白表达纯化及体外酶促 | 第91-93页 |
5.4 讨论与小结 | 第93-95页 |
第6章 人参皂苷对人参端粒长度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 | 第95-104页 |
6.1 前言 | 第95页 |
6.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95-98页 |
6.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95-96页 |
6.2.2 人参样品的处理 | 第96页 |
6.2.3 人参样品端粒长度的检测 | 第96-97页 |
6.2.4 人参皂苷对悬浮细胞端粒长度的影响 | 第97-98页 |
6.2.4.1 不同浓度的人参皂苷添加入人参悬浮细胞 | 第97页 |
6.2.4.2 人参悬浮细胞DNA和RNA的提取 | 第97页 |
6.2.4.3 人参悬浮细胞端粒长度、端粒酶基因表达的检测 | 第97-98页 |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8-102页 |
6.3.1 端粒检测PCR反应条件优化 | 第98-99页 |
6.3.2 不同年限人参在不同生长时期的端粒长度变化 | 第99-100页 |
6.3.3 人参皂苷影响人参悬浮细胞端粒长度和激活端粒酶活性 | 第100-102页 |
6.4 讨论与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25页 |
致谢 | 第125-127页 |
个人简历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