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4-34页 |
1.1 精神分裂症概述 | 第14-19页 |
1.1.1 精神分裂症定义 | 第14页 |
1.1.2 精神分裂症的流行情况 | 第14-15页 |
1.1.3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 | 第15-16页 |
1.1.4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 第16-17页 |
1.1.5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现状 | 第17-18页 |
1.1.6 精神分裂症的疾病负担 | 第18-19页 |
1.2 精神分裂症病因和发病风险 | 第19-22页 |
1.2.1 遗传因素 | 第19-20页 |
1.2.2 环境因素 | 第20-21页 |
1.2.3 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脑部化学物质和脑部结构 | 第21-22页 |
1.3 miRNA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 第22-31页 |
1.3.1 miRNA概述 | 第22-23页 |
1.3.2 miRNA基因多态性的简介 | 第23-27页 |
1.3.3 miRNA与精神分裂症的联系 | 第27-30页 |
1.3.4 miRNA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价值 | 第30-31页 |
1.3.5 总结与展望 | 第31页 |
1.4 前期工作基础 | 第31-32页 |
1.4.1 纤维蛋白肽A | 第31-32页 |
1.4.2 FGA基因 | 第32页 |
1.5 立题依据 | 第32-34页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第34-44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34-35页 |
2.1.1 精神分裂症组 | 第34页 |
2.1.2 健康对照组 | 第34页 |
2.1.3 样本与资料收集 | 第34-35页 |
2.2 实验试剂、仪器及器材 | 第35-37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35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2.2.3 实验器材 | 第36-37页 |
2.3 研究路线 | 第37页 |
2.4 实验步骤 | 第37-43页 |
2.4.1 血液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7-38页 |
2.4.2 DNA的含量与纯度检测 | 第38页 |
2.4.3 miRNA的预测及基因多态性位点的选择 | 第38-39页 |
2.4.4 imLDR~(TM)多重SNP分型 | 第39-43页 |
2.5 统计分析 | 第43-44页 |
第3章 结果 | 第44-61页 |
3.1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般情况 | 第44-48页 |
3.1.1 性别和年龄 | 第44页 |
3.1.2 首次发病年龄 | 第44-45页 |
3.1.3 疾病病程 | 第45页 |
3.1.4 三代阳性家族史 | 第45-46页 |
3.1.5 自伤情况 | 第46页 |
3.1.6 自杀情况 | 第46-47页 |
3.1.7 病前人格 | 第47页 |
3.1.8 临床亚型 | 第47-48页 |
3.2 调控纤维蛋白肽A的mi RNAs基因多态性的预测 | 第48-49页 |
3.2.1 预测调控纤维蛋白肽A的mi RNAs | 第48-49页 |
3.2.2 miRNAs基因的SNPs | 第49页 |
3.3 mi RNA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性分析 | 第49-61页 |
3.3.1 均衡性检验 | 第49-50页 |
3.3.2 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检验 | 第50页 |
3.3.3 等位基因与基因型的频数分布 | 第50-58页 |
3.3.4 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分析 | 第58-60页 |
3.3.5 功效分析 | 第60-61页 |
第4章 讨论 | 第61-68页 |
4.1 精神分裂症患者基本特征分析 | 第61-62页 |
4.2 miRNA基因多态性在复杂疾病中的关系 | 第62-64页 |
4.2.1 miRNA基因多态性在非精神疾病中的关系 | 第62-63页 |
4.2.2 miRNA基因多态性在精神疾病中的关系 | 第63页 |
4.2.3 调控纤维蛋白肽A miRNA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 第63-64页 |
4.3 生物信息学方法在miRNA中的应用及局限性 | 第64-66页 |
4.3.1 miRNA的预测 | 第64-65页 |
4.3.2 生物信息学方法在mi RNA中的局限性 | 第65-66页 |
4.4 本研究的不足和局限 | 第66-68页 |
4.4.1 样本量 | 第66页 |
4.4.2 研究方法 | 第66页 |
4.4.3 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 | 第66-68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4页 |
附录 | 第84-85页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