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20页 |
1.1.1 逆转录元件L1 | 第12-16页 |
1.1.2 基因组的完整性与免疫激活 | 第16-17页 |
1.1.3 TREX1 | 第17-19页 |
1.1.4 TREX1与逆转座元件L1 | 第19-20页 |
1.2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 | 第20-22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3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1 细胞 | 第22页 |
2.1.2 质粒 | 第22-23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2.2.1 抗体 | 第23页 |
2.2.2 试剂 | 第23-24页 |
2.3 实验仪器及耗材 | 第24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4-34页 |
2.4.1 真核细胞培养 | 第24页 |
2.4.2 真核细胞转染 | 第24-25页 |
2.4.3 Western blotting实验 | 第25-26页 |
2.4.4 RNA提取 | 第26页 |
2.4.5 cDNA的制备 | 第26-27页 |
2.4.6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 第27页 |
2.4.7 L1活性实验[1,2,3] | 第27-28页 |
2.4.8 蛋白质结构重塑 | 第28页 |
2.4.9 sh-TREX1 HeLa细胞系的建立 | 第28页 |
2.4.10 细胞毒性实验 | 第28-29页 |
2.4.11 免疫共沉淀实验[4] | 第29页 |
2.4.12 DNA酶活实验[5] | 第29-30页 |
2.4.13 L1新霉素筛选活性实验 | 第30页 |
2.4.14 抑制蛋白酶体介导的降解实验[6,7] | 第30页 |
2.4.15 活细胞蛋白定位实验 | 第30-31页 |
2.4.16 免疫荧光实验 | 第31页 |
2.4.17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 第31-32页 |
2.4.18 细胞质内L1 DNA含量的测定 | 第32页 |
2.4.19 彗星实验[5] | 第32-34页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4-76页 |
3.1 TREX1蛋白抑制反转座元件L1的活性与TREX1的DNA外切酶活性无关 | 第34-44页 |
3.1.1 AGS疾病相关的TREX1突变体对L1活性的影响 | 第35-40页 |
3.1.2 DNase酶活性缺失的TREX1突变体对L1活性的影响 | 第40-44页 |
3.1.3 小结 | 第44页 |
3.2 TREX1抑制L1对基因组破坏作用的研究 | 第44-47页 |
3.2.1 TREX1抑制L1对基因组产生的破坏 | 第44-47页 |
3.2.2 小结 | 第47页 |
3.3 TREX1抑制L1活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47-76页 |
3.3.1 TREX1通过下调ORF1p蛋白抑制L1的活性 | 第47-55页 |
3.3.2 TREX1下调ORF1p功能在细胞分子水平中的相关研究 | 第55-65页 |
3.3.3 TREX1下调ORF1p功能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以及细胞内定位的相关研究 | 第65-71页 |
3.3.4 TREX1通过蛋白酶体降解途径下调ORF1p的机制研究 | 第71-75页 |
3.3.5 小结 | 第75-76页 |
第4章 讨论 | 第76-8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3页 |
作者简介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