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岭中川地区中酸性岩浆活动与金成矿作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24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21页 |
1.2.1 花岗岩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秦岭构造-岩浆演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3 秦岭地区金矿床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4 前人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1.4 实物工作量 | 第22-23页 |
1.5 创新点 | 第23-24页 |
2 西秦岭地区地质特征 | 第24-34页 |
2.1 地层 | 第25-28页 |
2.1.1 太古宇 | 第25页 |
2.1.2 元古宇 | 第25-26页 |
2.1.3 古生界 | 第26-27页 |
2.1.4 中生界 | 第27页 |
2.1.5 新生界 | 第27-28页 |
2.2 构造 | 第28-29页 |
2.2.1 印支期俯冲构造变形 | 第28-29页 |
2.2.2 印支期碰撞构造变形 | 第29页 |
2.2.3 中新生代陆内构造变形 | 第29页 |
2.3 岩浆岩 | 第29-31页 |
2.3.1 海西期岩浆活动 | 第29-30页 |
2.3.2 印支期岩浆活动 | 第30-31页 |
2.3.3 燕山期岩浆活动 | 第31页 |
2.4 金矿床(点) | 第31-34页 |
2.4.1 造山型金矿床 | 第32页 |
2.4.2 卡林型金矿床 | 第32-33页 |
2.4.3 类卡林型金矿床 | 第33-34页 |
3 中川地区中酸性侵入岩体特征 | 第34-62页 |
3.1 岩石学特征 | 第34-37页 |
3.1.1 中川岩体 | 第36页 |
3.1.2 教场坝岩体 | 第36页 |
3.1.3 闾井岩体 | 第36-37页 |
3.1.4 碌础坝岩体 | 第37页 |
3.1.5 柏家庄岩体 | 第37页 |
3.2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37-62页 |
3.2.1 年代学特征 | 第38-47页 |
3.2.2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47-56页 |
3.2.3 锆石Lu-Hf同位素 | 第56-58页 |
3.2.4 锆石微量元素 | 第58-62页 |
4 中川地区中酸性侵入岩成因及构造背景分析 | 第62-73页 |
4.1 侵位序列 | 第62-65页 |
4.1.1 岩浆活动阶段 | 第63页 |
4.1.2 岩体侵位方式 | 第63-65页 |
4.2 岩石成因分析 | 第65-69页 |
4.2.1 混合源区 | 第65-69页 |
4.2.2 沉积物源区 | 第69页 |
4.3 构造背景 | 第69-73页 |
5 典型矿床特征 | 第73-81页 |
5.1 寨上金矿床 | 第73-75页 |
5.1.1 矿体产出特征 | 第73-74页 |
5.1.2 矿物组成 | 第74页 |
5.1.3 矿石组构 | 第74-75页 |
5.1.4 围岩蚀变 | 第75页 |
5.1.5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 第75页 |
5.2 马坞金矿床 | 第75-78页 |
5.2.1 矿体产出特征 | 第75-77页 |
5.2.2 矿物组成及矿石类型 | 第77页 |
5.2.3 矿石组构 | 第77页 |
5.2.4 围岩蚀变 | 第77页 |
5.2.5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 第77-78页 |
5.3 李坝金矿床 | 第78-81页 |
5.3.1 矿体产出特征 | 第78-79页 |
5.3.2 矿物组成及矿石组构 | 第79页 |
5.3.3 围岩蚀变 | 第79页 |
5.3.4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 第79-81页 |
6 岩浆活动与金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 | 第81-100页 |
6.1 时空关系 | 第81-89页 |
6.1.1 矿床与岩体的时空关系 | 第81-83页 |
6.1.2 矿体与岩脉的时空关系 | 第83-89页 |
6.2 岩浆作用与成矿热液 | 第89-92页 |
6.3 岩浆活动与成矿物质 | 第92-97页 |
6.3.1 稀土元素特征 | 第92-94页 |
6.3.2 Q型聚类分析 | 第94页 |
6.3.3 成矿物质来源 | 第94-97页 |
6.4 成矿模式 | 第97-100页 |
7 控矿规律及找矿标志 | 第100-110页 |
7.1 控矿规律 | 第100-107页 |
7.1.1 地层控矿 | 第100-101页 |
7.1.2 构造控矿 | 第101-103页 |
7.1.3 岩浆控矿 | 第103-107页 |
7.2 找矿标志 | 第107-110页 |
7.2.1 构造标志 | 第107页 |
7.2.2 地层岩性标志 | 第107-108页 |
7.2.3 岩浆岩标志 | 第108-109页 |
7.2.4 围岩蚀变标志 | 第109页 |
7.2.5 地球化学标志 | 第109-110页 |
8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7页 |
附表 | 第127-184页 |
图版 | 第184-189页 |
个人简历 | 第189-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