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视角下城市紧凑度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1 绪论 | 第13-18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1.2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5-16页 |
| 1.2.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1.2.2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6-18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1.3.2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29页 |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 2.2 城市紧凑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 2.2.1 精明增长理论 | 第24-25页 |
| 2.2.2 紧凑城市理论 | 第25-26页 |
| 2.2.3 可持续城市理论 | 第26-27页 |
| 2.2.4 公交导向发展模式理论 | 第27-29页 |
| 3 面向低碳的西安城市紧凑度测度模型构建 | 第29-42页 |
| 3.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 第29-31页 |
| 3.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9-31页 |
| 3.1.2 数据来源 | 第31页 |
| 3.2 城市紧凑度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 第31-33页 |
| 3.2.1 城市紧凑度测度方法选取的依据 | 第31-32页 |
| 3.2.2 城市紧凑度测度体系的指标选取 | 第32页 |
| 3.2.3 城市紧凑度测度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 第32-33页 |
| 3.3 指标体系计算及说明 | 第33-34页 |
| 3.3.1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 | 第33-34页 |
| 3.3.2 主成分分析法的模型 | 第34页 |
| 3.4 西安城市紧凑度测度 | 第34-39页 |
| 3.5 西安城市紧凑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0页 |
| 3.5.1 政策因素 | 第39-40页 |
| 3.5.2 人口因素 | 第40页 |
| 3.5.3 土地利用因素 | 第40页 |
| 3.6 小结 | 第40-42页 |
| 4 西安城市碳排放的测算 | 第42-57页 |
| 4.1 测算方法及数据来源 | 第42-46页 |
| 4.1.1 测算方法的选取 | 第42页 |
| 4.1.2 数据来源 | 第42-43页 |
| 4.1.3 能源种类的选取 | 第43-46页 |
| 4.2 西安市碳排放测算 | 第46-50页 |
| 4.2.1 碳排放测算公式 | 第46页 |
| 4.2.2 西安市碳排放计算结果 | 第46-50页 |
| 4.3 西安城市紧凑度与碳排放关系 | 第50-54页 |
| 4.3.1 西安市紧凑度与碳排放之间相关性分析 | 第50-51页 |
| 4.3.2 西安市紧凑度与碳排放的回归分析 | 第51-52页 |
| 4.3.3 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52-54页 |
| 4.4 城市紧凑度对碳排放影响机制 | 第54-57页 |
| 4.4.1 城市空间结构对碳排放影响 | 第55页 |
| 4.4.2 城市密度对碳排放影响 | 第55-56页 |
| 4.4.3 服务设施可达性对碳排放影响 | 第56-57页 |
| 5 西安城市紧凑度的调控策略与建议 | 第57-63页 |
| 5.1 确定合理的城市增长边界 | 第58-59页 |
| 5.2 采取组团式发展城市空间结构 | 第59-60页 |
| 5.3 坚持TOD发展模式 | 第60-61页 |
| 5.4 加强对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 第61-63页 |
| 6 结论及展望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