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1.1 体细胞胚胎发生 | 第13-18页 |
1.1.1 体细胞胚胎起源 | 第14页 |
1.1.2 诱导因子 | 第14-17页 |
1.1.3 细胞胚胎直接与间接诱导 | 第17-18页 |
1.2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分子调控 | 第18-24页 |
1.2.1 胁迫响应相关分子调控 | 第18-20页 |
1.2.2 激素相关分子调控 | 第20-22页 |
1.2.3 促进胚胎发生的转录调控 | 第22-24页 |
1.3 胚胎发生基因表达的研究 | 第24-25页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玉米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研究 | 第27-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2.2.1 材料收集 | 第28页 |
2.2.2 IAA,ABA,CTK的浓度测定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2.3.1 玉米体细胞胚胎发生 | 第29-30页 |
2.3.2 体胚诱导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 第30-33页 |
2.4 讨论 | 第33-34页 |
2.5 结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玉米体胚发生的转录组分析 | 第35-67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5-41页 |
3.2.1 总RNA提取 | 第35-36页 |
3.2.2 RNA-seq文库构建与测序 | 第36-37页 |
3.2.3 序列比对与分析 | 第37-38页 |
3.2.4 基因注释与表达模式分类 | 第38页 |
3.2.5 转录组数据库验证与候选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38-4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1-60页 |
3.3.1 RNA质量分析 | 第41-42页 |
3.3.2 差异表达序列分析 | 第42-45页 |
3.3.3 差异表达转录本的鉴定 | 第45-46页 |
3.3.4 DEGs的功能注释与分类 | 第46-53页 |
3.3.5 DEGs的聚类分析 | 第53-54页 |
3.3.6 RNA-seq数据库中的DEGs验证 | 第54页 |
3.3.7 玉米体胚发生中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TFs)分析 | 第54-56页 |
3.3.8 体胚发生相关基因分析 | 第56-59页 |
3.3.9 候选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59-60页 |
3.4 讨论 | 第60-65页 |
3.4.1 体胚发生过程中胁迫可诱导基因表达调控 | 第62页 |
3.4.2 体胚发生过程中的激素相关分子调控 | 第62-64页 |
3.4.3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转录调控 | 第64-65页 |
3.5 结论 | 第65-67页 |
第四章 胚胎发生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第67-85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67-68页 |
4.1.1 材料准备 | 第67页 |
4.1.2 载体与菌株 | 第67页 |
4.1.3 实验试剂 | 第67-6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8-72页 |
4.2.1 核酸提取与RNA反转录 | 第68页 |
4.2.2 基因克隆 | 第68-70页 |
4.2.3 载体构建 | 第70-71页 |
4.2.4 序列比对分析 | 第71页 |
4.2.5 拟南芥农杆菌侵染与筛选 | 第71-72页 |
4.2.6 基因功能验证 | 第7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72-83页 |
4.3.1 核酸提取 | 第72-73页 |
4.3.2 基因克隆与载体构建 | 第73-75页 |
4.3.3 候选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5-80页 |
4.3.5 转基因拟南芥抗性筛选 | 第80-82页 |
4.3.6 基因功能验证(补充实验) | 第82-83页 |
4.4 讨论 | 第83-84页 |
4.5 结论 | 第84-85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8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