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热工量的测量仪表论文

微尺度量热仪的研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9-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第11-13页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3页
    1.4 本章小结第13-14页
第二章 微尺度裂解燃烧量热仪的原理和方法第14-18页
    2.1 裂解燃烧原理第14页
    2.2 微裂解燃烧试验方法测试参数的理论模型第14-17页
    2.3 微尺度裂解燃烧量热仪操作方法第17页
    2.4 本章小结第17-18页
第三章 微尺度量热仪总体设计第18-27页
    3.1 反应炉设计第18-21页
        3.1.1 反应炉加热材料第19页
        3.1.2 电阻丝材料第19页
        3.1.3 保温材料第19-20页
        3.1.4 反应炉体尺寸设计第20-21页
        3.1.5 电阻丝功率计算第21页
    3.2 试样称重与加载系统第21-22页
        3.2.1 高精密微量电子天平第21页
        3.2.2 样品加载系统第21-22页
    3.3 温度控制系统第22-23页
        3.3.1 测温传感器第22页
        3.3.2 温度控制算法第22页
        3.3.3 温度控制器选择第22-23页
    3.4 配气系统第23-25页
        3.4.1 气源选择第23页
        3.4.2 质量流量控制器选择第23-25页
        3.4.3 微量气体质量流量传感器第25页
    3.5 气体预处理系统第25页
    3.6 本章小结第25-27页
第四章 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第27-38页
    4.1 专用数据采集板第27-34页
        4.1.1 总体硬件架构设计第27-28页
        4.1.2 采集板主控制单元第28-29页
        4.1.3 采集板电源与转换基准源模块第29-31页
        4.1.4 模拟量输入与转换(A/D)模块第31-33页
        4.1.5 数模转换与输出(D/A)模块第33页
        4.1.6 RS-485通信模块第33-34页
    4.2 相关传感器选择设计第34-36页
        4.2.1 N_2、O_2流量传感器第34页
        4.2.2 混合气体流量传感器第34页
        4.2.3 氧传感器选择第34-36页
    4.3 裂解室温度测量第36-37页
        4.3.1 AIBus通信协议第36-37页
        4.3.2 AIBus通信指令编写第37页
    4.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五章 微尺度裂解燃烧量热仪的软件设计第38-48页
    5.1 虚拟仪器第38-39页
        5.1.1 虚拟仪器的概念第38页
        5.1.2 虚拟仪器的结构第38页
        5.1.3 虚拟仪器的硬件第38-39页
        5.1.4 虚拟仪器的软件第39页
        5.1.5 虚拟仪器的特点及优势第39页
    5.2 LabVIEW 2011软件平台第39-40页
        5.2.1 LabVIEW概念第39-40页
        5.2.2 LabVIEW的功能与特点第40页
    5.3 数据处理与控制系统软件设计第40页
        5.3.1 总体框架第40页
        5.3.2 LabVIEW程序逻辑设计第40页
    5.4 LabVIEW程序功能模块设计第40-47页
        5.4.1 串口通信检测模块第40页
        5.4.2 氧传感器校准模块第40-42页
        5.4.3 实验准备模块第42-43页
        5.4.4 实验开始模块第43-47页
    5.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六章 微尺度裂解燃烧量热仪测试第48-54页
    6.1 反应炉升温实验第48-49页
        6.1.1 裂解室升温测试第48-49页
        6.1.2 燃烧室恒温测试第49页
    6.2 配气测试第49-50页
    6.3 系统气密性测试第50页
    6.4 样品测试第50-51页
    6.5 设备重复性测试第51-52页
    6.6 仪器测量精度测试与分析第52-53页
        6.6.1 标准试样测试第52页
        6.6.2 测试结果分析第52-53页
    6.7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54-55页
    7.1 总结第54页
    7.2 展望第54-55页
致谢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附录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及其应用
下一篇:关于《北斗星》韩汉翻译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