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运营技术论文--公路运输安全技术论文

高速公路爬坡路段交通安全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2-3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9页
        1.1.1. 课题来源第12页
        1.1.2.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现状第12-15页
        1.1.3. 爬坡路段交通安全现状第15-18页
        1.1.4.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31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20-2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25-29页
        1.2.3. 研究现状总结第29-31页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第31-32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32-35页
    1.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2. 高速公路爬坡路段数据采集方法第36-56页
    2.1. 爬坡路段的分类第36-39页
        2.1.1. 分类依据第36-38页
        2.1.2. 类型划分第38-39页
    2.2. 现场调查方案第39-45页
        2.2.1. 调查目的第39页
        2.2.2. 车型分类第39-40页
        2.2.3. 调查过程第40-43页
        2.2.4. 数据提取与预处理第43-45页
    2.3. 基于VISSIM的仿真方案第45-55页
        2.3.1. VISSIM仿真原理第45-46页
        2.3.2. 仿真参数标定第46-49页
        2.3.3. 仿真模型检验第49-52页
        2.3.4. 仿真设计第52-54页
        2.3.5. 仿真过程第54-55页
    2.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3. 高速公路爬坡路段交通流运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第56-88页
    3.1. 交通量特征分析第56-60页
        3.1.1. 交通量时空分布特征第56-57页
        3.1.2. 大车混入率第57-58页
        3.1.3. 饱和度第58-60页
    3.2. 车速分析第60-70页
        3.2.1. 平均车速分析第60-64页
        3.2.2. 大小车速度差分析第64-67页
        3.2.3. 相邻路段车速差第67-68页
        3.2.4. 车速降低系数第68-69页
        3.2.5. 速度标准差第69-70页
    3.3. 车头时距分析第70-72页
        3.3.1. 样本统计量第70页
        3.3.2. 车头时距统计规律第70-72页
    3.4. 交通流特征影响因素分析第72-87页
        3.4.1. 平均车速影响因素分析第72-74页
        3.4.2. 车速降低系数影响因素分析第74-76页
        3.4.3. 大小车速度差影响因素分析第76-83页
        3.4.4. 车速标准差的影响因素分析第83-87页
    3.5. 本章小结第87-88页
4. 高速公路爬坡路段影响区的界定及特征子路段划分第88-102页
    4.1. 爬坡路段影响区的概念第88-89页
    4.2. 界定方法第89-94页
        4.2.1. 理论分析第89页
        4.2.2. 界定流程第89-90页
        4.2.3. 界定过程第90-94页
    4.3. 爬坡路段特征子路段的划分第94-101页
        4.3.1. 划分目的第95页
        4.3.2. 划分依据第95-96页
        4.3.3. 划分方法第96-99页
        4.3.4. 划分过程第99-100页
        4.3.5. 划分结果第100-101页
    4.4.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5. 高速公路爬坡路段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102-122页
    5.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第102页
    5.2. 评价指标筛选第102-115页
        5.2.1. 道路条件第103-105页
        5.2.2. 交通条件第105-107页
        5.2.3. 交通流运行特征第107-110页
        5.2.4. 相关性分析第110-115页
    5.3. 评价指标的检验第115-119页
        5.3.1. 碰撞时间模型第115-117页
        5.3.2. 基于TTC的追尾冲突模型第117-118页
        5.3.3. 评价指标与交通冲突的关系第118-119页
    5.4. 评价指标体系第119页
    5.5. 本章小结第119-122页
6. 高速公路爬坡路段交通安全评价模型第122-138页
    6.1. 爬坡路段交通安全宏观评价第122-132页
        6.1.1. 评价原则第122-123页
        6.1.2. 评价方法选择第123-124页
        6.1.3. 评价模型第124-131页
        6.1.4. 宏观安全等级划分第131-132页
    6.2. 爬坡路段交通安全微观评价第132-137页
        6.2.1. 评价思路第132-133页
        6.2.2. 上游影响区评价第133-134页
        6.2.3. 爬坡路段评价第134-136页
        6.2.4. 下游影响区评价第136-137页
    6.3. 本章小结第137-138页
7. 高速公路爬坡路段交通安全评价方法的应用第138-176页
    7.1. 评价方法应用流程第138-141页
        7.1.1. 常用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分析第138-141页
        7.1.2. 交通安全评价方法应用流程第141页
    7.2. 东庐山爬坡路段交通安全现状第141-150页
        7.2.1. 路段概况第141-142页
        7.2.2. 交通事故特征分析第142-147页
        7.2.3. 现状道路设计的安全复核第147-150页
        7.2.4. 事故致因分析第150页
    7.3. 东庐山爬坡路段交通安全评价第150-155页
        7.3.1. 爬坡路段宏观评价第150-151页
        7.3.2. 爬坡路段微观评价第151-155页
    7.4. 交通安全改善措施第155-173页
        7.4.1. 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第155-160页
        7.4.2. 交通安全保障措施设置原则第160页
        7.4.3. 东庐山段交通安全保障措施第160-173页
    7.5. 交通安全改善效果评价第173-174页
    7.6. 本章小结第174-176页
8. 总结与展望第176-179页
    8.1. 本文工作总结及创新点第176-177页
    8.2. 研究展望第177-179页
致谢第179-180页
参考文献第180-187页
附录A 爬坡路段断面车速个案汇总第187-193页
附录B 基于PYTHON的仿真数据处理程序第193-195页
附录C 有序聚类计算数据第195-19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第199-200页
    1. 发表论文第199页
    2. 参加科研项目情况第199-200页

论文共2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乡土经验与女性悲歌--孙惠芬小说论
下一篇:L县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