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1 中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 第12-21页 |
1.1 神 | 第12-14页 |
1.2 情志病 | 第14-17页 |
1.3 郁证 | 第17-18页 |
1.4 百合病 | 第18-19页 |
1.5 梅核气 | 第19页 |
1.6 脏躁 | 第19页 |
1.7 癫病 | 第19-21页 |
2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 第21-26页 |
2.1 概念 | 第21页 |
2.2 临床表现 | 第21-22页 |
2.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22-26页 |
3 尖叶假龙胆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3.1 来源 | 第26页 |
3.2 药材性状 | 第26页 |
3.3 性味功用 | 第26页 |
3.4 主治及应用 | 第26页 |
3.5 药理作用 | 第26-28页 |
实验研究 | 第28-40页 |
1 尖叶假龙胆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第28-34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1.3 行为学检测 | 第30页 |
1.4 统计学处理 | 第30页 |
1.5 结果 | 第30-33页 |
1.6 小结 | 第33-34页 |
2 尖叶假龙胆对抑郁模型大鼠5-HT含量的影响 | 第34-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4页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34页 |
2.4 结果 | 第34-36页 |
2.5 小结 | 第36-37页 |
3 尖叶假龙胆对抑郁模型大鼠血清ACTH及CORT含量的影响 | 第37-40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3.3 统计学处理 | 第37页 |
3.4 结果 | 第37-39页 |
3.5 小结 | 第39-40页 |
讨论 | 第40-45页 |
1 应激性抑郁症模型的建立 | 第40-42页 |
1.1 绝望模型 | 第40页 |
1.2 获得性无助模型 | 第40页 |
1.3 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 | 第40-42页 |
2 阳性药物的选择意义 | 第42页 |
3 HPA轴功能改变 | 第42页 |
4 抑郁症的预防 | 第42-44页 |
4.1 保持情志的稳定 | 第42-43页 |
4.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 第43-44页 |
4.3 注意对饮食的调节 | 第44页 |
5 实验结果讨论 | 第44-45页 |
实验结论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个人简历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