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现代居住空间设计走向多元化、个性化 | 第10页 |
1.1.2 纤维编织物在现代居住空间中起着重要作用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1.4.2 案例研究法 | 第13页 |
1.4.3 整理分析法 | 第13页 |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2章 纤维编织物概述及历史发展沿革 | 第15-22页 |
2.1 基本概述 | 第15-19页 |
2.1.1 纤维编织物的含义 | 第15页 |
2.1.2 纤维编织物的分类 | 第15-18页 |
2.1.3 纤维编织物是现代居住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8-19页 |
2.2 中国传统空间装饰中纤维编织物的历史发展沿革 | 第19-21页 |
2.2.1 纤维织物历史发展沿革 | 第19-20页 |
2.2.2 编织家具陈设历史发展沿革 | 第20页 |
2.2.3 历史上对纤维编织物的特殊应用方法 | 第20-21页 |
2.3 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纤维编织物在现代居住空间中的应用 | 第22-35页 |
3.1 纤维编织物在艺术品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作用 | 第22-30页 |
3.1.1 空间分割——划分室内空间,丰富空间层次 | 第22-26页 |
3.1.2 界面装饰——改善室内空间,美化居住环境 | 第26-27页 |
3.1.3 家具陈设——塑造空间表情,强化设计风格 | 第27-28页 |
3.1.4 心理营造——放松心情,回归自然 | 第28-29页 |
3.1.5 文化意象——纤维编织物与文人意境 | 第29-30页 |
3.2 纤维编织物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 第30-32页 |
3.2.1 综合价值分析 | 第30-31页 |
3.2.2 顺应节能低碳的时代要求 | 第31-32页 |
3.2.3 材料价值的提升 | 第32页 |
3.3 注重纤维肌理与居住空间内不同设计因素的协调 | 第32-34页 |
3.3.1 色彩 | 第32-33页 |
3.3.2 光影 | 第33-34页 |
3.3.3 民族化、地域性和设计风格 | 第34页 |
3.4 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纤维编织物在现代居住空间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 第35-44页 |
4.1 使用创新性手法的前提条件 | 第35-36页 |
4.1.1 现象学的引入 | 第35页 |
4.1.2 现代技术辅助 | 第35-36页 |
4.1.3 重视肌理脉络 | 第36页 |
4.2 创新性设计原则 | 第36-38页 |
4.2.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6页 |
4.2.2 优先考虑原则 | 第36-37页 |
4.2.3 适当设计原则 | 第37-38页 |
4.3 创新性设计形式 | 第38-43页 |
4.3.1 打破与重组 | 第38页 |
4.3.2 打破重组后的再塑造 | 第38-39页 |
4.3.3 与其他材质的配合 | 第39-42页 |
4.3.4 纤维肌理特征的反塑造 | 第42页 |
4.3.5 空间模块化设计 | 第42-43页 |
4.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纤维编织物的现状与展望 | 第44-49页 |
5.1 纤维编织物在现代居住空间应用中的现状及分析 | 第44-45页 |
5.1.1 形式语言单一 | 第44页 |
5.1.2 缺乏技术创新 | 第44-45页 |
5.1.3 与室内环境不协调 | 第45页 |
5.2 关于纤维编织物的展望 | 第45-48页 |
5.2.1 强化空间艺术表现力 | 第45-46页 |
5.2.2 重视文化的延展性 | 第46-47页 |
5.2.3 加大纤维艺术品的推广力度 | 第47-48页 |
5.3 小结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