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纳米银增强Tb3+发光测定多巴胺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符号说明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9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多巴胺分析方法概述第12-16页
        1.2.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第12-13页
        1.2.2 毛细管电泳法(CE)第13页
        1.2.3 电化学方法第13-14页
        1.2.4 化学发光第14页
        1.2.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14-15页
        1.2.6 荧光分析方法第15-16页
    1.3 纳米银金属增强荧光作用机理及其应用概述第16-18页
        1.3.1 影响金属纳米粒子增强荧光作用的因素及其机理第17页
        1.3.2 银纳米粒子金属增强作用的应用第17-18页
    1.4 稀土共发光机理及其应用概述第18-20页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20-21页
        1.5.1 研究目的第20-21页
        1.5.2 研究内容第21页
    参考文献第21-29页
第二章 纳米银增强Tb(Ⅲ)-Gd(Ⅲ)-多巴胺共发光效应的研究第29-50页
    2.1 引言第29页
    2.2 实验部分第29-31页
        2.2.1 仪器第29-30页
        2.2.2 试剂第30页
        2.2.3 不同银纳米粒子的合成步骤第30-31页
        2.2.4 实验过程第3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1-41页
        2.3.1 银纳米粒子的表征第31-33页
        2.3.2 不同银纳米粒子和稀土发光离子对体系的影响第33-34页
        2.3.3 荧光光谱第34-36页
        2.3.4 最佳条件选择第36-40页
        2.3.5 分析应用第40-41页
    2.4 机理探讨第41-47页
        2.4.1 Tb~(3+),AgNPs,Gd~(3+)和DA之间的相互作用第41-46页
        2.4.2 Tb~(3+)和Gd~(3+)共发光作用第46-47页
    2.5 结论第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第三章 纳米银增强Tb(Ⅲ)-Y(Ⅲ)-DA体系稀土共发光效应第50-65页
    3.1 引言第50-51页
    3.2 实验部分第51-52页
        3.2.1 仪器第51页
        3.2.2 试剂第51页
        3.2.3 银纳米粒子的合成第51页
        3.2.4 实验过程第51-5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2-60页
        3.3.1 银纳米粒子的表征第52页
        3.3.2 荧光光谱第52-54页
        3.3.3 最佳条件选择第54-58页
        3.3.4 分析应用第58-60页
    3.4 机理探讨第60-62页
    3.5 结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5页
第四章 基于甲酸根桥连作用和纳米银表面增强荧光作用高选择性高灵敏的荧光法测定多巴胺第65-87页
    4.1 引言第65-66页
    4.2 实验部分第66-68页
        4.2.1 仪器第66-67页
        4.2.2 试剂第67页
        4.2.3 银纳米粒子的合成第67页
        4.2.4 样品制备和预处理第67-68页
        4.2.5 FT-IR测定第68页
        4.2.6 实验过程第6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8-79页
        4.3.1 银纳米粒子的表征第68-69页
        4.3.2 荧光光谱第69-71页
        4.3.3 最佳条件选择第71-77页
        4.3.4 分析应用第77-79页
    4.4 机理探讨第79-83页
    4.5 结论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7页
致谢第87-88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主要论文目录第88-89页
附件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整体式催化剂活性物质的抗脱落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APP的消费者餐饮类团购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