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 二、研究问题 | 第16页 |
| 三、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7-18页 |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 六、论文组织结构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21-51页 |
| 一、文献综述 | 第21-45页 |
| (一) 中小学教师在线学习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 (二) 自我调节学习研究现状 | 第23-37页 |
| (三) 学习分析研究现状 | 第37-44页 |
| (四) 研究述评 | 第44-45页 |
| 二、理论基础 | 第45-51页 |
| (一)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及启示 | 第45-47页 |
| (二) 体验学习理论及启示 | 第47-48页 |
| (三) 成人学习理论及启示 | 第48-51页 |
|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 第51-73页 |
| 一、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调查工具设计 | 第51-62页 |
| (一) 调查工具编制必要性 | 第51页 |
| (二) 调查工具设计与开发 | 第51-53页 |
| (三) 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3-61页 |
| (四) 调查工具编制小结 | 第61-62页 |
| 二、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现状调查 | 第62-73页 |
| (一) 调查目的 | 第62页 |
| (二) 调查对象 | 第62-63页 |
| (三) 调查数据分析 | 第63-70页 |
| (四) 调查结论与启示 | 第70-73页 |
| 第四章 学习分析视角下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干预设计 | 第73-89页 |
| 一、学习干预概念界定 | 第73-74页 |
| 二、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干预框架构建 | 第74-85页 |
| (一) 干预要素 | 第79-80页 |
| (二) 干预机制 | 第80-84页 |
| (三) 干预对象 | 第84-85页 |
| 三、中小学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干预过程设计 | 第85-87页 |
| (一) 计划与准备阶段干预 | 第86-87页 |
| (二) 执行与控制阶段干预 | 第87页 |
| (三) 评价与反思阶段干预 | 第87页 |
| 四、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 第五章 实证研究 | 第89-134页 |
| 一、实证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 第89页 |
| (一) 实证研究目的 | 第89页 |
| (二) 实证研究假设 | 第89页 |
| 二、实证研究方法 | 第89-91页 |
| (一) 研究对象 | 第89-90页 |
| (二) 研究工具 | 第90-91页 |
| 三、实证研究程序 | 第91-106页 |
| (一) 计划与准备阶段干预策略 | 第91-95页 |
| (二) 执行与控制阶段干预策略 | 第95-103页 |
| (三) 评价与反思阶段干预策略 | 第103-106页 |
| 四、实证研究实施 | 第106-108页 |
| (一) 研究实施的基本模式 | 第106页 |
| (二) 实施干预的具体过程 | 第106-108页 |
| 五、实证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108-114页 |
| (一) 实证数据收集 | 第108-109页 |
| (二) 实证数据处理 | 第109-114页 |
| 六、实证数据分析 | 第114-131页 |
| (一) 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水平变化分析 | 第114-120页 |
| (二) 教师在线学习效果分析 | 第120-122页 |
| (三) 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水平与学习效果相关分析 | 第122-123页 |
| (四) 教师在线学习行为分析 | 第123-127页 |
| (五) 教师在线学习感受分析 | 第127-129页 |
| (六) 教师在线自我调节学习干预策略满意度分析 | 第129-131页 |
| 七、实证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131-134页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34-138页 |
| 一、研究结论 | 第134-136页 |
| 二、研究创新 | 第136-137页 |
| 三、研究展望 | 第137-1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8-147页 |
| 附录 | 第147-163页 |
| 后记 | 第163-165页 |
| 在学期间相关成果情况 | 第165-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