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异种钢焊缝性能及超声检测技术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1.1 压水堆核电站工作原理 | 第9-10页 |
| 1.2 反应堆压力容器 | 第10-11页 |
| 1.3 RPV异种钢焊缝超声波检查方法 | 第11-15页 |
| 1.3.1 水浸聚焦超声波检查技术 | 第11-12页 |
| 1.3.2 组合式接触式双晶探头超声波检查技术 | 第12页 |
| 1.3.3 超声相控阵检查技术 | 第12-14页 |
| 1.3.4 多通道聚焦超声波检查技术 | 第14-15页 |
| 1.4 国内外异种钢焊缝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16-17页 |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 1.5.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 2.1 研究路线 | 第17页 |
| 2.2 试样制备 | 第17-19页 |
| 2.2.1 金相试样制备 | 第18页 |
| 2.2.2 室温拉伸试样制备 | 第18-19页 |
| 2.2.3 室温冲击试样制备 | 第19页 |
| 2.3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2.3.1 理化性能试验 | 第19页 |
| 2.3.2 熔合线处合金元素迁移分析 | 第19页 |
| 2.3.3 材料韧脆性能分析 | 第19页 |
| 2.3.4 超声仿真检测 | 第19页 |
| 2.3.5 超声波检查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RPV异种钢焊缝组织和性能研究 | 第21-42页 |
| 3.1 焊缝合金成分分析 | 第21-23页 |
| 3.1.1 元素含量分析 | 第21页 |
| 3.1.2 熔合线处元素迁移分析 | 第21-23页 |
| 3.2 显微组织观察和分析 | 第23-25页 |
| 3.2.1 宏观检查及尺寸测量 | 第23页 |
| 3.2.2 金相组织 | 第23-25页 |
| 3.3 焊缝力学性能研究 | 第25-29页 |
| 3.3.1 硬度分布研究 | 第25-27页 |
| 3.3.2 强度及冲击性能研究 | 第27-29页 |
| 3.4 断口形貌观察和分析 | 第29-38页 |
| 3.4.1 拉伸断口微观形貌 | 第29-31页 |
| 3.4.2 冲击断口微观形貌 | 第31-38页 |
| 3.5 异种钢焊缝性能薄弱环节研究 | 第38-41页 |
| 3.5.1 夹渣等焊接缺陷 | 第38-39页 |
| 3.5.2 焊缝热影响区性能分析 | 第39-41页 |
| 3.6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RPV异种钢焊缝的超声仿真模拟 | 第42-49页 |
| 4.1 超声仿真软件 | 第42-44页 |
| 4.2 RPV异种钢焊缝模拟缺陷构建 | 第44-45页 |
| 4.3 超声仿真模拟测试技术 | 第45-47页 |
| 4.3.1 模拟工件 | 第45-46页 |
| 4.3.2 超声波发射声场计算 | 第46-47页 |
| 4.3.3 仿真探头及灵敏度校准 | 第47页 |
| 4.4 异种钢焊缝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7-48页 |
| 4.5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RPV异种钢焊缝超声波检测技术 | 第49-58页 |
| 5.1 异种钢焊缝声速研究 | 第49-50页 |
| 5.2 晶粒度对超声检验的影响 | 第50-51页 |
| 5.3 试块的超声波检测 | 第51-57页 |
| 5.3.1 工件及标定试块 | 第51-52页 |
| 5.3.2 超声检测系统 | 第52-53页 |
| 5.3.3 超声波检查流程 | 第53页 |
| 5.3.4 超声检测缺陷记录评定标准 | 第53-54页 |
| 5.3.5 超声检测结果 | 第54-57页 |
| 5.4 小结 | 第57-58页 |
| 第六章 异种钢焊缝性能和超声检测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 第58-62页 |
| 6.1 核电异种钢焊缝及母材性能劣变机理 | 第58-59页 |
| 6.1.1 容器侧母材辐照脆化 | 第58页 |
| 6.1.2 主管道侧双相不锈钢母材的热老化 | 第58-59页 |
| 6.2 晶粒粗大对超声波检查的影响 | 第59-60页 |
| 6.3 仿真技术对超声波检测的指导意义 | 第60-61页 |
| 6.4 RPV异种钢焊缝超声波检查参数的优化 | 第61-62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