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 引言 | 第9-16页 | 
| (一)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三)研究思路 | 第13-16页 | 
| 一、马克思理论掌握群众思想形成的前提探究 | 第16-25页 | 
| (一)马克思理论掌握群众思想形成之现实催生 | 第16-20页 | 
| 1.资本主义大发展中阶级矛盾凸显 | 第16-18页 | 
| 2.欧洲工人运动的逐步深入与发展 | 第18-20页 | 
| (二)马克思理论掌握群众思想形成之理论呼唤 | 第20-25页 | 
| 1.多元社会思潮的暗流涌动 | 第21-23页 | 
| 2.马克思的哲学思考转向 | 第23-25页 | 
| 二、马克思理论掌握群众思想的发展演进 | 第25-39页 | 
| (一)哲学扣问时代:理论掌握群众思想的最初勾勒(1842—1844) | 第25-29页 | 
| 1.理性主义立场,理论为贫苦群众发声 | 第25-26页 | 
| 2.书房重理思路,发现掌握群众的理论起点 | 第26-27页 | 
| 3.理论掌握群众,转变为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 | 第27-29页 | 
| (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掌握群众思想的框架建构(1844—1846) | 第29-33页 | 
| 1.哲学与经济联合,揭示群众的生存状态 | 第29-30页 | 
| 2.识破思辨哲学幻想,明晰群众历史地位 | 第30-31页 | 
| 3.群众掌握科学理论,改变世界中改变自己 | 第31-33页 | 
| (三)多重理论维度:理论掌握群众思想的系统阐释(1847—1870) | 第33-39页 | 
| 1.错误理论思潮的拨乱反正,掌握群众科学理论的公开问世 | 第33-35页 | 
| 2.理论掌握群众具体纲领的呈现,坚定群众共产主义理想 | 第35-37页 | 
| 3.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瓦解的逻辑,揭示群众遭受苦难的根源 | 第37-39页 | 
| 三、马克思理论掌握群众思想的内容揭示 | 第39-56页 | 
| (一)马克思理论掌握群众思想的核心概念 | 第39-43页 | 
| 1.群众概念的双重意蕴 | 第39-42页 | 
| 2.理论概念的内涵澄明 | 第42-43页 | 
| (二)马克思理论掌握群众思想的表现形态 | 第43-47页 | 
| 1.以批判、宣传为手段的过程形态 | 第44-45页 | 
| 2.以接受、内化为标志的结果形态 | 第45-47页 | 
| (三)马克思理论掌握群众思想的必要条件 | 第47-50页 | 
| 1.内容层面:理论的彻底 | 第47-49页 | 
| 2.形式层面:理论的具体 | 第49-50页 | 
| (四)理论掌握群众的双重路径 | 第50-56页 | 
| 1.理论路径:透析主体—剖析原因—明晰方向的内力唤醒 | 第51-53页 | 
| 2.现实路径:政党—工人运动—教育—多种宣传方式感染 | 第53-56页 | 
| 四、马克思理论掌握群众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当代启示 | 第56-66页 | 
| (一)马克思理论掌握群众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56-59页 | 
| 1.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 第56-57页 | 
| 2.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 第57-59页 | 
| (二)马克思理论掌握群众思想的当代启示 | 第59-66页 | 
| 1.如何处理理论彻底与理论亲切之间的张力 | 第60-62页 | 
| 2.如何看待“关键少数”和群众 | 第62-63页 | 
| 3.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 | 第63-66页 | 
| 结语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后记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