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姬鹟配偶选择与繁殖适合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9页 |
1.1 动物性选择 | 第10-11页 |
1.2 动物的婚配体制 | 第11-13页 |
1.3 动物配偶选择的进化机制 | 第13-15页 |
1.4 配偶选择对繁殖适合度的影响 | 第15-17页 |
1.4.1 配偶选择获益 | 第15-16页 |
1.4.2 配偶选择代价 | 第16-17页 |
1.5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6.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 第19-20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2.1.2 气候 | 第19页 |
2.1.3 植被 | 第19页 |
2.1.4 鸟类 | 第19-20页 |
2.2 野外工作方法 | 第20-21页 |
2.2.1 人工巢箱悬挂 | 第20页 |
2.2.2 数据收集与取样 | 第20-21页 |
2.3 室内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基因水平的白眉姬鹟配偶选择研究 | 第22-37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2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2-31页 |
3.2.1 野外数据采集 | 第22-23页 |
3.2.2 分子实验方法 | 第23-30页 |
3.2.3 数据分析 | 第30-31页 |
3.3 结果 | 第31-35页 |
3.3.1 基于微卫星水平的社会配偶选择 | 第31-32页 |
3.3.2 基于MHC基因水平的社会配偶选择 | 第32-35页 |
3.4 讨论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白眉姬鹟婚外配偶选择模式 | 第37-47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37-3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4.2.1 野外数据采集 | 第38页 |
4.2.2 分子实验方法 | 第38页 |
4.2.3 数据分析 | 第38-39页 |
4.3 研究结果 | 第39-45页 |
4.3.1 婚外配发生频率 | 第39-40页 |
4.3.2 社会配偶与婚外配偶基因比较 | 第40-43页 |
4.3.3 社会配偶与婚外配偶身体特征分析 | 第43-45页 |
4.4 讨论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生态因子对婚外配发生的影响 | 第47-57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47-48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8页 |
5.2.1 野外数据采集 | 第48页 |
5.2.2 分子实验方法 | 第48页 |
5.2.3 数据分析 | 第48页 |
5.3 研究结果 | 第48-54页 |
5.3.1 生态因子对婚外配发生的影响 | 第48-51页 |
5.3.2 邻居对婚外配选择的影响 | 第51-54页 |
5.4 讨论 | 第54-57页 |
第六章 婚外配对子代繁殖适合度的影响 | 第57-64页 |
6.1 研究背景 | 第57-58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6.2.1 野外数据采集 | 第58页 |
6.2.2 分子实验方法 | 第58页 |
6.2.3 数据分析 | 第58-59页 |
6.3 研究结果 | 第59-62页 |
6.3.1 婚外配与受精率 | 第59页 |
6.3.2 婚内子代与婚外子代杂合度 | 第59-60页 |
6.3.3 子代性比 | 第60-62页 |
6.3.4 婚外配与子代性比的调整 | 第62页 |
6.4 讨论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8页 |
附录 | 第78-80页 |
后记 | 第80-81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