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3.1 国外关于城市化动力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关于城镇化动力的研究 | 第15-17页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 | 第17-20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城镇化动力因素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2.1 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 第20-22页 |
2.1.1 城镇化的内涵 | 第20-21页 |
2.1.2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 第21-22页 |
2.2 城镇化动力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2.2.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23页 |
2.2.2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 第23-24页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4-25页 |
2.3 城镇化动力的界定与构成 | 第25-27页 |
2.3.1 城镇化动力的界定 | 第25页 |
2.3.2 城镇化动力因素的构成 | 第25-27页 |
第3章 城镇化动力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27-43页 |
3.1 城镇化动力因素表的构建 | 第27-31页 |
3.1.1 城镇化动力因素指标的确立原则 | 第27-28页 |
3.1.2 城镇化动力因素指标的确定 | 第28-31页 |
3.2 城镇化动力因素的数据整理与预处理 | 第31-36页 |
3.2.1 城镇化动力因素的数据整理 | 第31-34页 |
3.2.2 城镇化动力因素数据的预处理 | 第34-36页 |
3.3 城镇化动力因素函数模型的建立 | 第36-40页 |
3.3.1 城镇化动力因素函数模型 | 第36-37页 |
3.3.2 山东省城镇化动力因素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3.3.3 全国和广东省、福建省、江西省、山西省的城镇化动力因素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3.4 回归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3.4.1 回归模型的数学意义 | 第40-41页 |
3.4.2 对不同省份回归模型结果的分析所得结论 | 第41-43页 |
第4章 促进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 第43-49页 |
4.1 重视多种动力因素的协调配合,重点优化政府推动 | 第43-44页 |
4.2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产业结构 | 第44-45页 |
4.3 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提高人口素质 | 第45-47页 |
4.4 推进制度改革,逐步完善城镇化发展制度 | 第47-49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5.1 本文的结论 | 第49页 |
5.2 本文的贡献与不足 | 第49-50页 |
5.2.1 本文的贡献 | 第49-50页 |
5.2.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50页 |
5.3 未来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57页 |
附件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