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甲酸、甲醇及葡萄糖低温均相催化制氢的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1.1 前言第12-13页
    1.2 氢能的研究现状第13页
    1.3 甲酸催化制氢简介第13-17页
        1.3.1 甲酸催化制氢机理第13-14页
        1.3.2 甲酸催化制氢异相催化剂第14-15页
        1.3.3 甲酸催化制氢均相催化剂第15-17页
        1.3.4 甲酸催化制氢非贵金属催化剂第17页
    1.4 甲醇催化制氢简介第17-20页
        1.4.1 甲醇催化制氢机理第17-19页
        1.4.2 甲醇分解制氢催化剂的合成第19-20页
    1.5 生物质催化制氢简介第20-23页
        1.5.1 生物质催化制氢的优点第20页
        1.5.2 生物质催化制氢-热化学法第20-21页
        1.5.3 生物质催化制氢-生物法第21页
        1.5.4 生物质水相重整制氢第21-22页
        1.5.5 生物质催化制氢的热力学研究第22-23页
    1.6 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第23-26页
第二章 微量氧对铱复合物催化剂催化甲酸制氢的显著活化第26-39页
    2.1 前言第26-27页
    2.2 实验部分第27-31页
        2.2.1 试剂和仪器第27-28页
        2.2.2 催化剂的制备第28-29页
        2.2.3 催化剂的物理表征第29-30页
        2.2.4 甲酸催化制氢反应测试第30-31页
        2.2.5 甲酸催化制氢反应活性计算第3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1-38页
        2.3.1 微量氧气对催化剂的活化现象第31-34页
        2.3.2 溶液中双氧水的检测第34-35页
        2.3.3 向溶液中直接加入双氧水验证猜测第35-36页
        2.3.4 推测反应机理第36-38页
    2.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温和条件下均相催化甲醇重整制氢第39-52页
    3.1 前言第39-40页
    3.2 实验部分第40-43页
        3.2.1 试剂和仪器第40-41页
        3.2.2 催化剂的制备第41页
        3.2.3 催化剂的物理表征第41-42页
        3.2.4 低温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反应测试第42-43页
        3.2.5 低温催化甲醇制氢活性的计算第4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3-51页
        3.3.1 催化剂的结构分析及活性对比第43-47页
        3.3.2 甲醇水重整制氢反应条件的优化第47-48页
        3.3.3 产物气体成分的检测第48-49页
        3.3.4 反应机理的推测第49-51页
    3.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温和条件下均相催化葡萄糖制氢第52-75页
    4.1 前言第52-54页
    4.2 实验部分第54-58页
        4.2.1 试剂和仪器第54-55页
        4.2.2 催化剂的制备第55-56页
        4.2.3 催化剂的物理表征第56-57页
        4.2.4 葡萄糖催化制氢反应测试第57页
        4.2.5 葡萄糖催化制氢反应活性的计算第57-5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8-74页
        4.3.1 不同生物质制氢方法的比较第58-59页
        4.3.2 Ru、Rh、Ir等不同催化剂的结构及~1H-NMR分析第59-63页
        4.3.3 Ru、Rh、Ir等不同催化剂催化葡萄糖制氢的活性对比第63-65页
        4.3.4 葡萄糖制氢过程的气相色谱分析第65-66页
        4.3.5 反应参数(反应温度、pH、葡萄糖浓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66-68页
        4.3.6 葡萄糖制氢过程的质谱分析第68-69页
        4.3.7 反应机理的推测第69-70页
        4.3.8 中间产物甲醛、甲酸及糠醛等的催化测试第70-72页
        4.3.9 催化剂的稳定性测试及存在状态的检测第72-74页
    4.4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5-77页
    5.1 结论第75-76页
    5.2 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91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专利第91-92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第92-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齐性近凯勒流形S~3×S~3中典型超曲面的分类
下一篇:彩霞山铅锌矿疑似黄铁矿蠕虫管构造特征及成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