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农产品营销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8-19页 |
1.3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1.3.1 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1.3.2 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5 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安阳市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现状 | 第24-38页 |
2.1 安阳市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现状 | 第24-26页 |
2.1.1 大型超市:“农超对接”模式 | 第24-25页 |
2.1.2 农贸市场:“农户+批发商+零售商”模式 | 第25页 |
2.1.3 网络渠道:网络营销模式 | 第25-26页 |
2.1.4 特产专营店:连锁经营模式 | 第26页 |
2.2 问卷调查及分析 | 第26-30页 |
2.2.1 问卷调查 | 第26-27页 |
2.2.2 描述性分析 | 第27-30页 |
2.3 安阳市特色农产品营销发展优势 | 第30-33页 |
2.3.1 产品特色明显 | 第30-31页 |
2.3.2 特色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 | 第31-32页 |
2.3.3 积极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 | 第32-33页 |
2.4 安阳市特色农产品营销发展劣势 | 第33-35页 |
2.4.1 物流体系发展不平衡 | 第33-34页 |
2.4.2 农民产销意识落后 | 第34页 |
2.4.3 市场竞争激烈 | 第34-35页 |
2.5 安阳市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2.5.1 “农超对接”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2.5.2 “农户+批发商+零售商”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6页 |
2.5.3 网络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2.5.4 连锁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典型农产品营销模式借鉴 | 第38-44页 |
3.1 国内典型农产品营销模式 | 第38-40页 |
3.1.1 区域品牌营销模式 | 第38-39页 |
3.1.2 网络团购模式 | 第39-40页 |
3.2 国外典型农产品营销模式 | 第40-42页 |
3.2.1 高效物流配送模式 | 第40-41页 |
3.2.2 供应链模式 | 第41-42页 |
3.3 国内外典型营销模式经验启示 | 第42-44页 |
3.3.1 重视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 | 第42页 |
3.3.2 运用网络团购策略 | 第42-43页 |
3.3.3 发挥农业合作社作用 | 第43页 |
3.3.4 完善特色农产品供应链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安阳市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优化策略 | 第44-51页 |
4.1 “农超对接”模式优化策略 | 第44-45页 |
4.1.1 整合供应链 | 第44-45页 |
4.1.2 实施绿色营销理念 | 第45页 |
4.2 “农户+批发商+零售商”模式优化策略 | 第45-47页 |
4.2.1 优化营销渠道 | 第46-47页 |
4.2.2 创新价格策略 | 第47页 |
4.3 网络营销模式优化策略 | 第47-48页 |
4.3.1 网络团购策略 | 第48页 |
4.3.2 品牌营销策略 | 第48页 |
4.4 连锁经营模式优化策略 | 第48-51页 |
4.4.1 提高连锁经营能力 | 第49页 |
4.4.2 体验营销策略 | 第49-51页 |
第五章 优化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51-57页 |
5.1 加强特色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 | 第51-52页 |
5.1.1 制定产品质量标准 | 第51页 |
5.1.2 制作产品二维码 | 第51页 |
5.1.3 建立消费者评价制度 | 第51-52页 |
5.2 建设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 第52-53页 |
5.2.1 建设冷链物流体系 | 第52页 |
5.2.2 建立初级加工体系 | 第52-53页 |
5.2.3 搭建物流信息平台 | 第53页 |
5.3 培育营销体系人才队伍 | 第53-55页 |
5.3.1 培育产地营销人才 | 第53-54页 |
5.3.2 培育冷链物流管理人才 | 第54页 |
5.3.3 培育营销策划人才 | 第54-55页 |
5.4 加强营销经费投入 | 第55-57页 |
5.4.1 持续投入品牌建设经费 | 第55页 |
5.4.2 拓宽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来源 | 第55-56页 |
5.4.3 划拨激励措施经费 | 第56-5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