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引言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含义、内容及其重要性 | 第17-25页 |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 | 第17-20页 |
(一)责任的含义 | 第17-18页 |
(二)责任意识的含义 | 第18-19页 |
(三)社会责任意识的含义 | 第19-20页 |
(四)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含义 | 第20页 |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内容 | 第20-21页 |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价值 | 第21-25页 |
(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 第21-22页 |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需要 | 第22-23页 |
(三)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基础 | 第23页 |
(四)现实社会的迫切需要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分析 | 第25-39页 |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25-32页 |
(一)大学生爱国意识 | 第25-26页 |
(二)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态度 | 第26-28页 |
(三)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 第28-29页 |
(四)大学生的生态意识 | 第29-30页 |
(五)大学生社会角色意识的认识 | 第30-32页 |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一)部分大学生角色定位模糊,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 第32-33页 |
(二)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功利化明显 | 第33-34页 |
(三)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相脱节 | 第34页 |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39页 |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意识与逐利行为的滋长 | 第34-35页 |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的渗透 | 第35-36页 |
(三)大众传媒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 第36页 |
(四)学校和家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偏差 | 第36-38页 |
(五)大学生自身因素中心理机制的不成熟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对策探讨 | 第39-52页 |
一、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大学生思想意识 | 第39-40页 |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头脑中的指导地位 | 第39-40页 |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 第40页 |
二、优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 第40-47页 |
(一)优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内容 | 第40-44页 |
(二)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 第44-47页 |
三、形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合力 | 第47-52页 |
(一)以纯正优良的校园环境作为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主阵地 | 第47-49页 |
(二)以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作为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坚实后盾 | 第49-50页 |
(三)充分发挥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