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近代中国刑事审前程序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绪论第17-29页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7-18页
    二、研究综述第18-24页
    三、研究方法第24-26页
    四、研究框架第26-29页
第一章 近代中国刑事审前程序立法与相关机构设置第29-51页
    一、近代中国刑事审前程序立法第29-40页
        (一)清末刑事诉讼法制的初创第29-36页
        (二)中华民国时期刑事诉讼法制的沿革第36-40页
    二、近代中国检察组织的设置和检警关系第40-48页
        (一)清末检察机构的初创与“检警一体”关系的确立第41-44页
        (二)中华民国时期检察机构的设置与“检警一体”模式的延续第44-48页
    本章小结第48-51页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侦查程序第51-101页
    一、侦查程序启动的依据——以告诉制度为核心第52-69页
        (一)告诉与告诉乃论之罪第52-56页
        (二)告诉权的主体第56-63页
        (三)告诉的提出第63-65页
        (四)撤回告诉第65-69页
    二、侦查行为第69-77页
        (一)讯问被告第69-71页
        (二)搜查与搜索第71-75页
        (三)检证与勘验第75-77页
    三、侦查中的强制措施第77-98页
        (一)拘摄与拘提第77-80页
        (二)逮捕和通缉第80-84页
        (三)羁押第84-98页
    本章小结第98-101页
第三章 近代中国的预审程序第101-131页
    一、预审程序适用的案件范围第102-105页
        (一)关于预审程序适用案件范围的法律规定第103-105页
        (二)强制预审与任意预审第105页
    二、预审的权力主体——兼论预审的目的、性质与发生时间第105-112页
        (一)清末的审判官预审第105-107页
        (二)1911 年《刑事诉讼律(草案)》与检察官预审第107-109页
        (三)民国时期的审判官预审第109-112页
    三、预审程序的运行第112-117页
        (一)预审不公开原则——兼论预审中的辩护人在场问题第112-113页
        (二)预审程序的启动第113-116页
        (三)预审中的调查与讯问第116-117页
    四、预审终结第117-121页
        (一)交付公判或免诉第118-120页
        (二)提起公诉或不起诉第120-121页
    五、预审程序的救济机制第121-124页
        (一)被告人对预审交付公判决定的抗告权第122页
        (二)检察官对预审免诉与不起诉决定的抗告权第122-124页
    六、预审的废除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假预审制第124-130页
        (一)预审的废除第124-127页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假预审制度第127-130页
    本章小结第130-131页
第四章 近代中国的刑事起诉程序(一)——公诉的提起第131-171页
    一、国家弹劾主义与不告不理原则第132-137页
        (一)国家弹劾主义第132-134页
        (二)不告不理:审判范围受起诉范围的限制第134-137页
    二、提起公诉的条件与程式第137-143页
        (一)提起公诉的条件第137-139页
        (二)提起公诉的程式要求第139-143页
    三、不起诉处分第143-164页
        (一)不起诉处分的种类——兼论近代中国从遵循起诉法定主义到接纳起诉便宜主义的转型第143-146页
        (二)不起诉处分的程式要求第146-147页
        (三)不起诉处分的救济程序——声请再议第147-155页
        (四)不起诉处分的效力第155-159页
        (五)对民国时期厉行不起诉处分的分析第159-164页
    四、公诉的撤回第164-167页
        (一)1911 年《刑事诉讼律(草案)》的法定撤回制第164-165页
        (二)1921 年《刑事诉讼条例》和1928年《刑事诉讼法》的任意撤回制第165-166页
        (三)1935 年《刑事诉讼法》的法定撤回制第166-167页
    五、提起公诉中特殊情形第167-169页
        (一)牵连案件与牵连犯的起诉第167-169页
        (二)数罪的起诉第169页
        (三)附条件的起诉第169页
    本章小结第169-171页
第五章 近代中国的刑事起诉程序(二)——自诉的提起第171-201页
    一、自诉案件的范围第171-178页
        (一)1921 年《刑事诉讼条例》与1928年《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自诉案件范围第172-174页
        (二)1935 年《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自诉案件范围第174-178页
    二、自诉权的主体第178-181页
        (一)关于自诉权主体的法律规定第178-179页
        (二)关于自诉权主体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引发的疑义第179-181页
    三、提起自诉的程式和提起自诉的限制第181-187页
        (一)提起自诉的程式要求第181-183页
        (二)提起自诉的限制第183-187页
    四、自诉的撤回第187-191页
        (一)1921 年《刑事诉讼条例》和1928年《刑事诉讼法》对撤回自诉的规定第188-189页
        (二)1935 年《刑事诉讼法》对撤回自诉的规定第189-191页
    五、提起公诉与提起自诉的关联问题第191-193页
    六、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厉行自诉的分析第193-200页
        (一)1928 年《刑事诉讼法》颁布后第一次厉行自诉第193-194页
        (二)1935 年《刑事诉讼法》颁布后第二次厉行自诉第194-196页
        (三)理论界对于厉行自诉的争论第196-200页
    本章小结第200-201页
结论第201-205页
参考文献第205-213页
后记第213-215页

论文共2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旱直播条件下杂交水稻最佳播种量研究
下一篇: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的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