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会工作论文

社会支持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影响研究--以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一、选题缘由第9-11页
    (一)选题背景第9页
    (二)问题提出第9-11页
二、概念界定第11-13页
    (一)新生代农民工第11页
    (二)社会支持第11-12页
    (三)社会支持网络第12-13页
三、文献综述第13-21页
    (一)农民工就业第13-15页
        1、国外研究第13-14页
        2、国内研究第14-15页
    (二)社会支持网络第15-18页
        1、社会网络理论第15-16页
        2、社会支持网络的实证研究第16-17页
        3、社会支持网络的测量第17-18页
    (三)社会支持网络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第18-19页
    (四)研究意义第19-21页
四、研究设计第21-27页
    (一)研究目的第21页
    (二)研究框架第21页
    (三)研究思路第21-22页
    (四)研究方法第22页
    (五)样本概况第22-27页
        1、样本的基本构成第23-24页
        2、样本的就业满意度第24-27页
五、社会支持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影响第27-47页
    (一)整体性社会支持网络第27-42页
        1、政府就业部门第28-33页
        2、市场职业中介第33-38页
        3、学校和培训机构第38-41页
        4、本章小结第41-42页
    (二)个体性社会支持网络第42-47页
        1、个体性社会支持网络的规模第42-43页
        2、个体性社会支持网络的趋同性第43-44页
        3、个体性社会支持网络的异质性第44-45页
        4、个体性社会支持网络的关系构成第45-46页
        5、本章小结第46-47页
六、结论与思考第47-53页
    (一)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时主要依赖整体性社会支持网络第47页
    (二)新生代农民工对政府提供的就业支持不够知情第47页
    (三)个体性社会支持网络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有益补充第47-48页
    (四)新生代农民工可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就业支持平台第48-50页
    (五)新生代农民工较低的就业满意度不在于求职难第50页
    (六)应以政府为主导为新生代农民工构建职业发展的路径第50-51页
    (七)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致谢第57-59页
附录第59-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热处理对沙梨离体植株体内microRNAs和来源于ASGV的vsiRNAs的影响
下一篇:中日政策性银行境外贷款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