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需求侧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需求侧管理概述 | 第16-26页 |
2.1 需求响应概述 | 第16-18页 |
2.1.1 基于激励的需求响应 | 第16-17页 |
2.1.2 基于价格的需求响应 | 第17-18页 |
2.2 需求侧管理的技术与支持 | 第18-24页 |
2.2.1 先进的计量技术 | 第18-20页 |
2.2.2 远程通信技术 | 第20-23页 |
2.2.3 智能控制技术 | 第23-24页 |
2.3 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意义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实时电价与需求响应模型 | 第26-42页 |
3.1 实时电价的基本理论 | 第26-31页 |
3.1.1 实时电价的定价模型 | 第26-28页 |
3.1.2 实时电价的实施机制 | 第28-29页 |
3.1.3 实时电价的用户响应 | 第29-31页 |
3.1.4 实时电价对系统的影响 | 第31页 |
3.2 需求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4页 |
3.2.1 需求价格弹性 | 第31-32页 |
3.2.2 需求响应模型 | 第32-34页 |
3.3 算例仿真 | 第34-41页 |
3.3.1 分时电价对负荷曲线的影响 | 第36-38页 |
3.3.2 峰平谷电价变化对负荷曲线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3 需求弹性系数变化对负荷曲线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4 分时电价与激励机制的需求响应对负荷曲线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基于需求侧管理的家庭用电优化 | 第42-67页 |
4.1 能源优化算法对比分析 | 第42-44页 |
4.1.1 蚁群算法 | 第42页 |
4.1.2 粒子群算法 | 第42页 |
4.1.3 差值最小化算法 | 第42-43页 |
4.1.4 细菌趋药性算法 | 第43页 |
4.1.5 算法的对比分析 | 第43-44页 |
4.2 基本BCC优化算法的改进 | 第44-47页 |
4.2.1 细菌移动速度动态调整 | 第44页 |
4.2.2 感知范围自适应 | 第44-45页 |
4.2.3 高斯变异机制 | 第45-46页 |
4.2.4 离散变量的处理 | 第46页 |
4.2.5 改进BCC求解步骤与流程图 | 第46-47页 |
4.3 家庭能源优化调度 | 第47-52页 |
4.3.1 家庭能源管理模型 | 第47-50页 |
4.3.2 家庭负荷优化 | 第50-52页 |
4.4 算例分析 | 第52-65页 |
4.4.1 改进BCC算法的寻优能力分析 | 第52-54页 |
4.4.2 单用户能耗及费用仿真 | 第54-60页 |
4.4.3 多用户能耗及费用仿真 | 第60-63页 |
4.4.4 优化结果仿真对比 | 第63-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