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1.2 具有良好光电性质的无机纳米粒子组装基元 | 第13-18页 |
1.2.1 无机半导体纳米粒子(量子点) | 第14-17页 |
1.2.2 贵金属纳米粒子 | 第17-18页 |
1.3 纳米结构组装体的构建方法 | 第18-25页 |
1.3.1 无机纳米粒子的自限制组装 | 第19-21页 |
1.3.2 由界面、模板、外部场引导的组装 | 第21-24页 |
1.3.3 依靠生物方法进行的组装 | 第24-25页 |
1.4 生物分子/无机纳米粒子组装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 第25-31页 |
1.4.1 生物分子/无机纳米粒子组装体的性质 | 第25-27页 |
1.4.2 生物分子/无机纳米粒子组装体的应用 | 第27-31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43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33-34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34-3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5-43页 |
2.3.1 材料制备 | 第35-41页 |
2.3.2 表征方法 | 第41-43页 |
第3章 生物小分子/金纳米棒组装体及其性能研究 | 第43-59页 |
3.1 引言 | 第43-44页 |
3.2 单分散金纳米棒的制备与表征 | 第44-45页 |
3.3 不同生物分子与金纳米棒组装结构 | 第45-50页 |
3.3.1 半胱氨酸与金纳米棒组装 | 第46-48页 |
3.3.2 三聚氰酸与金纳米棒组装 | 第48-49页 |
3.3.3 半胱氨酸和三聚氨酸与金纳米棒组装体结构的比较分析 | 第49-50页 |
3.4 半胱氨酸/金纳米棒头对头组装体及其光学性质 | 第50-53页 |
3.5 三聚氰酸/金纳米棒肩并肩组装及其光学性质 | 第53-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DNA/量子点组装结构及性质的研究 | 第59-77页 |
4.1 引言 | 第59-60页 |
4.2 用于组装的量子点尺寸调节 | 第60-62页 |
4.3 DNA与量子点的自组装 | 第62-70页 |
4.3.1 DNA与量子点比例对于组装结构的影响 | 第65-67页 |
4.3.2 不同组装时间下的组装体结构 | 第67-68页 |
4.3.3 DNA长度、结构与量子点尺寸对于组装体的影响 | 第68-70页 |
4.4 DNA与量子点的自组装机理研究 | 第70-74页 |
4.4.1 DNA与量子点的自组装过程 | 第70-71页 |
4.4.2 DNA与量子点的自组装过程的驱动力 | 第71-74页 |
4.5 DNA与量子点组装体的光学性质 | 第74-7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5章 酶/量子点组装结构及其光电性质的研究 | 第77-90页 |
5.1 引言 | 第77-78页 |
5.2 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光电性质 | 第78-80页 |
5.2.1 量子点的光电性质 | 第78-79页 |
5.2.2 量子点种类对于光电性质的影响 | 第79-80页 |
5.3 乙酰胆碱酯酶与量子点的层层自组装 | 第80-86页 |
5.3.1 Cd Se@ZnS量子点薄膜的组装过程 | 第82-84页 |
5.3.2 Cd Se@ZnS/AChE薄膜的组装 | 第84-86页 |
5.4 乙酰胆碱酯酶/量子点组装结构的光电性质 | 第86-8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6章 光电增强的酶/量子点结构对农药残留物的检测 | 第90-110页 |
6.1 引言 | 第90-91页 |
6.2 酶/量子点组装结构的光电性质增强策略 | 第91-96页 |
6.3 石墨烯/量子点/乙酰胆碱酯酶自组装复合膜的光电特性 | 第96-100页 |
6.4 石墨烯/量子点/乙酰胆碱酯酶自组装薄膜对有机磷农药的检测 | 第100-107页 |
6.5 实际样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分析 | 第107-10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结论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26-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个人简历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