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言 | 第8-13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9-11页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1-13页 |
第一章 乾嘉以后学术风气的转变 | 第13-31页 |
第一节 皖派学术的兴盛 | 第14-21页 |
一、新安理学的拓基 | 第16-17页 |
二、清代学风转变 | 第17-19页 |
三、徽州学者的勤苦拙实 | 第19-20页 |
四、徽商与民间学术团体的支持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皖派后学与晚清学风 | 第21-31页 |
一、汉宋兼采,综名核实 | 第22-24页 |
二、考辨三礼,正本清源 | 第24-27页 |
三、精于校勘辑佚,通经致用 | 第27-31页 |
第二章 黄式三、黄以周生平及其学术源流 | 第31-42页 |
第一节 黄式三、黄以周父子生平与著述 | 第31-36页 |
一、黄式三生平与著述 | 第31-33页 |
二、黄以周生平与著述 | 第33-36页 |
第二节 黄式三、黄以周与皖派学者交游 | 第36-42页 |
第三章 黄以周对皖派学术的继承和发展 | 第42-70页 |
第一节 浙东学派与皖派关系 | 第42-45页 |
第二节 《礼书通故》与皖派学人学术思想之传承 | 第45-70页 |
一、对江永和戴震礼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45-62页 |
二、黄式三对戴震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62-66页 |
三、黄式三、黄以周学脉传承与影响 | 第66-70页 |
第四章 《礼书通故》在清代礼学研究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第70-77页 |
第一节 编撰内容和著述体例 | 第70-74页 |
第二节 地位影响和后人评价 | 第74-77页 |
结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