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混凝土劣化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1.2 混凝土耐久性的定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对混凝土劣化机理及耐久性问题的研究情况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4页 |
1.2.3 目前研究的缺点 | 第14-15页 |
1.3 高原条件下混凝土劣化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第16-23页 |
2.1 甘孜地区气候条件 | 第16页 |
2.2 高原条件下混凝土劣化机理 | 第16-18页 |
2.2.1 冻融破坏 | 第16-17页 |
2.2.2 混凝土碳化 | 第17-18页 |
2.2.3 碱-骨料反应 | 第18页 |
2.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2.4 研究对象及简介 | 第19-21页 |
2.4.1 甘孜县研究对象情况 | 第19-21页 |
2.4.2 龙泉驿区研究对象情况 | 第21页 |
2.5 研究设备 | 第21页 |
2.5.1 HT-225型混凝土回弹仪 | 第21页 |
2.5.2 1%酚酞试剂和福吉斯特7D-01150游标卡尺 | 第21页 |
2.6 研究目的 | 第21-23页 |
第3章 自然条件对混凝土的影响 | 第23-28页 |
3.1 冻融循环的影响 | 第23-25页 |
3.2 混凝土碳化的对比 | 第25-2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降低冻融对混凝土的影响 | 第28-36页 |
4.1 阻止冻融破坏的方式 | 第28页 |
4.2 试验设计 | 第28-29页 |
4.2.1 早强剂的影响 | 第28-29页 |
4.2.2 防水涂料的影响 | 第29页 |
4.2.3 水灰比的影响 | 第29页 |
4.3 加入早强剂 | 第29-31页 |
4.4 涂刷防水材料 | 第31-33页 |
4.5 降低水灰比 | 第33-3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5章 抑制环境导致的混凝土碳化影响 | 第36-46页 |
5.1 阻止混凝土碳化的方式 | 第36页 |
5.2 试验设计 | 第36-37页 |
5.2.1 控制孔隙率 | 第36-37页 |
5.2.2 控制温度 | 第37页 |
5.2.3 控制拌合用水 | 第37页 |
5.3 控制孔隙率 | 第37-39页 |
5.4 控制温度 | 第39-42页 |
5.5 控制拌合用水 | 第42-4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6章 抑制碱骨料反应的影响 | 第46-53页 |
6.1 高原环境下碱骨料问题的讨论 | 第46页 |
6.2 碱骨料反应的必须条件 | 第46-48页 |
6.2.1 混凝土原材料中碱含量偏高 | 第46-47页 |
6.2.2 混凝土骨料的活性成分足够 | 第47-48页 |
6.2.3 混凝土环境需达到一定湿度 | 第48页 |
6.3 施工中采取的预防措施 | 第48-52页 |
6.3.1 控制水泥碱含量 | 第48页 |
6.3.2 使用非活性骨料 | 第48-50页 |
6.3.3 控制混凝土总含碱量 | 第50页 |
6.3.4 掺合料的应用 | 第50-51页 |
6.3.5 掺入外加剂 | 第51页 |
6.3.6 隔绝水的来源 | 第51-5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7章 施工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 第53-56页 |
7.1 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53-54页 |
7.1.1 空气稀薄对人的影响 | 第53页 |
7.1.2 气候对机械的影响 | 第53页 |
7.1.3 工人素质不强 | 第53-54页 |
7.1.4 机械化程度低 | 第54页 |
7.1.5 部分项目位置偏远 | 第54页 |
7.2 考虑的对策 | 第54-56页 |
7.2.1 增加人员配置 | 第54页 |
7.2.2 强化机械并定期检修 | 第54-55页 |
7.2.3 提高技术工种工人素质 | 第55页 |
7.2.4 加强企业管理 | 第55页 |
7.2.5 集中项目统筹机械使用提升机械化程度 | 第55页 |
7.2.6 部分项目位置偏远 | 第55-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