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化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1 文化遗产保护已达成国际共识第13页
        1.1.2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旅游和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第13页
        1.1.3 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发展和商业化现象相伴相生第13页
        1.1.4 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凸显第13-14页
    1.2 研究意义第14页
        1.2.1 理论意义第14页
        1.2.2 实践意义第14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4-16页
        1.3.1 研究思路第14-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页
    1.4 研究区概况第16-19页
        1.4.1 研究区范围第16-17页
        1.4.2 基本概况第17-19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19-25页
    2.1 相关概念第19-22页
        2.1.1 历史文化街区第19-21页
        2.1.2 旅游商业化第21-22页
        2.1.3 商业业态第22页
    2.2 理论基础第22-25页
        2.2.1 城市意象理论第22-23页
        2.2.2 文化资本理论第23页
        2.2.3 符号学理论第23页
        2.2.4 空间结构理论第23-24页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4-25页
第三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25-31页
    3.1 历史文化街区研究进展第25-28页
        3.1.1 国外历史文化街区研究进展第25页
        3.1.2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进展第25-28页
    3.2 旅游商业化研究进展第28-30页
        3.2.1 国外旅游商业化研究进展第28页
        3.2.2 国内旅游商业化研究进展第28-30页
    3.3 相关研究述评第30-31页
第四章 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空间与游憩者特征分析第31-44页
    4.1 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空间要素分析第31-36页
        4.1.1 旅游资源第31-32页
        4.1.2 街巷空间第32-34页
        4.1.3 节点空间第34-35页
        4.1.4 风貌特色第35-36页
    4.2 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游憩者特征分析第36-44页
        4.2.1 游憩者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第36-37页
        4.2.2 游憩者调查样本构成第37-38页
        4.2.3 游憩者游憩活动偏好分析第38-39页
        4.2.4 游憩者游憩活动因子分析第39-40页
        4.2.5 基于游憩者游憩活动的聚类分析第40-41页
        4.2.6 游憩者消费需求与商业化感知分析第41-44页
第五章 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化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第44-64页
    5.1 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商业业态特征分析第44-49页
        5.1.1 商业业态类型分析第44-48页
        5.1.2 商业业态档次分析第48-49页
    5.2 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商业业态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第49-64页
        5.2.1 商业业态类型空间分析第49-61页
        5.2.2 商业业态档次空间分析第61-64页
第六章 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化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第64-74页
    6.1 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化适宜性分析第64-70页
        6.1.1 传统业态的保留第64-65页
        6.1.2 文化氛围的营造第65-67页
        6.1.3 文化符号的表达第67-68页
        6.1.4 整体风貌的协调第68-70页
    6.2 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第70-71页
        6.2.1 商业业态与游憩者需求不匹配第70页
        6.2.2 商业业态与街区文化不契合第70页
        6.2.3 商业业态的空间布局不合理第70-71页
    6.3 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化发展对策第71-74页
        6.3.1 以资源保护为前提:文化分区第71页
        6.3.2 以分区管控为基础:商业控制第71-72页
        6.3.3 以市场需求为参考:主题定位第72-7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8页
    7.1 研究结论第74-76页
    7.2 创新点第76页
    7.3 局限与展望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3页
附录A第83-85页
附录B第85-86页
致谢第86-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牛支原体脂质相关膜蛋白激活MAPK信号通路诱导EBL细胞释放IL-1β的研究
下一篇:SFP+串行通道的信号和电源完整性联合分析